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钱镠吴越国纳土归宋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6 | 阅读:2934次
历史人物 ► 钱镠

钱镠建立的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于今浙江及周边地区的割据政权,自立国之初便采取“保境安民”政策,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末代国王钱弘俶顺应统一大势,主动纳土归宋,成为十国中唯一和平并入中原王朝的政权,这一事件史称“纳土归宋”或“吴越归地”。

钱镠吴越国纳土归宋

背景因素:

1. 地缘政治压力:北宋建立后陆续平定荆南、后蜀等割据势力,吴越三面被北宋包围,仅存的闽地盟友陈洪进也已降宋,战略孤立无援。

2. 经济负担沉重:为维持独立,吴越长期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仅钱弘俶时期就向宋进贡白金十万两、绢帛二十八万匹,导致国库空虚。

3. 民心思定:连年纳贡加剧百姓负担,加上吴越王室虔信佛教(如钱弘俶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民间渴望结束分裂状态。

归顺过程:

太平兴国三年二月,钱弘俶携王室、官吏千人抵开封,献所辖13州1军86县、55万户籍。

宋太宗以极高礼遇接待,封钱弘俶为淮海国王,赐“剑履上殿,诏书不名”殊荣,其子弟皆授节度使等要职。

吴越官员大多留用,如沈义伦(后更名沈伦)入宋任枢密副使,体现宋朝的怀柔政策。

历史影响:

1. 经济整合:吴越发达的海外贸易(明州港)纳入宋朝市舶司体系,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 文化传承:钱氏家族在汴梁延续“墨会”雅集,带动南北文流;杭州佛教遗产(如雷峰塔、灵隐寺)得到宋朝皇室持续资助。

3. 治理模式:宋朝保留吴越“撩湖军”等水利管理机构,其塘浦圩田体系为江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评价争议:

宋人普遍赞誉钱氏“知天命”,但王安石《钱公神道碑》暗讽其“持两端”;元代胡三省则指出吴越“不废耕织”的政策优于同期战乱政权。

现古发现钱弘俶墓志(2019年杭州出土)显示其晚年仍使用吴越年号,暗示纳土可能存在隐晦的政治博弈。

钱镠“善事中国”的遗训和钱弘俶的审时度势,使江南避免战火,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提供条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十国政权在统一过程中的现实选择,其和平过渡模式在中国统一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杜甫忧国忧民 | 下一篇:叶适功利之学倡

王建称帝建前蜀

五代十国王建

王建(847年-91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开国皇帝。以下是关于王建称帝建前蜀的史实及扩展内容:1. 出身与早期经历 王建出身贫寒,早年以屠牛、盗驴为

钱镠吴越国纳土归宋

五代十国钱镠

钱镠建立的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于今浙江及周边地区的割据政权,自立国之初便采取“保境安民”政策,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王衍前蜀灭亡

五代十国王衍

王衍与前蜀的灭亡王衍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之子。他在位期间(918—925年),因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导致前蜀迅速衰落

刘知远复汉称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复汉称帝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建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刘知远(895年-948年),沙陀族人,原为后晋大将,因后晋被契丹所灭,于947年在太原称帝,建立后

钱镠吴越国纳土归宋

五代十国钱镠

钱镠建立的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存在于今浙江及周边地区的割据政权,自立国之初便采取“保境安民”政策,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五代十国时期的科技成就

五代十国钱镠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虽以政权更迭频繁著称,但科技领域仍延续了唐代的技术积累并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印刷技术的突破 后唐时期(923-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