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青铜爵研究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11 | 阅读:4322次历史人物 ► 韩国
二里头青铜爵是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主要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属夏文化晚期至商文化早期。其形制、工艺及功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礼制起源和技术发展水平,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实物证据。
1. 形制与类型学特征
二里头青铜爵为复合范铸造,典型特征为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锥状足,部分带鋬(pàn)。按分期可分为:
早期:器壁较薄,流尾比例不对称,足部粗短,纹饰简单(如乳钉纹);
晚期:器身修长,流尾趋于对称,出现镂空工艺,腹部出现带状网格纹或兽面纹雏形。爵的高度多在12-20厘米之间,容量约100-200毫升,符合礼器"以小为贵"的特征。
2. 铸造技术分析
采用多块陶范组合铸造技术,需先制作泥模、翻制外范(至少6块:流尾各1、腹部2、足部3)、内范,并经高温焙烧。X射线检测显示,部分爵体存在铜芯撑痕迹,表明已掌握金属补缩技术。铅同位素分析证实铜料来自中条山矿区,锡料可能通过远距离贸易获得。
3. 禮制功能与社会意义
与陶爵共存现象说明青铜爵最初可能模仿陶礼器;
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如二里头3号宫殿区M3),常与斝、盉组合出现,构成早期酒禮器群;
《礼记·礼器》"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的记载或源于此;
部分爵底有烟炱痕迹,证明兼具温酒、献祭双重用途。
4. 纹饰的宗教内涵
早期素面为主,三期后出现:
弦纹:可能象征天地分层观念;
连珠纹:与陶寺文化玉器纹饰有承袭关系;
变形兽面纹:商周饕餮纹的前身, eyes突出表现"通神"功能。
5. 学术争议焦点
夏商分界问题:有学者认为二期青铜爵突变与商文化入侵有关;
功能演变:从实用器到礼器的转化时间存在分期争议;
地域传播:长江流域同时期仿铜陶爵的出现,反映文化互动。
延伸知识
二里头青铜技术对东亚影响深远,如韩国京畿道出土的青铜器亦见相似铸造工艺。近年洛阳皂角树遗址发现的铸铜作坊,出土了与二里头爵范同源的陶范,证实了本地化生产链条的存在。此外,爵的三足结构与天文观测有关的"三足乌"崇拜可能存在关联。
文章标签:青铜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