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法显西行求佛经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11 | 阅读:4914次
历史人物 ► 法显

法显(约337年-422年),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并成功归来的僧人。他的旅程比玄奘早了约200年,著有《佛国记》(又称《法显传》),记录了中亚、南亚等地的佛教状况与地理文化。以下是关于法显西行的关键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法显西行求佛经

1. 西行背景

佛教经典缺失:东晋时期,汉地佛教戒律经典残缺,僧团修行缺乏系统规范。法显感慨“律藏残缺”,决心西行求法。

政治环境:北方战乱频繁(五胡十六国时期),法显选择从长安(后秦姚兴统治时期)出发,经河西走廊西行,避开中原动荡。

2. 行程路线与艰险

陆路西行(399年出发):法显与慧景、道整等同行,穿越敦煌、鄯善(今新疆若羌)、于阗(今和田),跨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描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

翻越葱岭:经帕米尔高原,抵达北天竺(今巴基斯坦北部),此地“冬夏有雪,寒风惨烈”。

天竺巡礼:足迹覆盖犍陀罗、那竭国(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中天竺(恒河流域),在摩揭陀国(今比哈尔邦)学习梵语,抄写《摩诃僧祇律》《萨婆多律》等经典。

海路归国(412年):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乘商船,经耶婆提(今印尼爪哇),遇风暴漂流至青州长广郡(今山东青岛),历时13年,行程数万里。

3. 历史贡献

译经事业:归国后与佛陀跋陀罗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等6部63卷,推动汉地戒律体系完善。

地理人文记录:《佛国记》详述了印度芨多王朝的社会制度、佛教圣迹(如鹿野苑、菩提伽耶),以及斯里兰卡无畏山寺院的盛况,是研究5世纪南亚史的一手资料。

文化交流:法显带回的梵本经典促进了中印佛学互动,其行程证明早在玄奘之前,中国僧人已通过陆海两路连接东西方文明。

4. 扩展知识

与玄奘对比:法显以六十高龄西行,专注律藏;玄奘更注重唯识学派经典,二人路线部分重叠,但法显的海路归程独具特色。

国际影响:19世纪起,《佛国记》被译为英、法等文字,成为西方研究亚洲佛教史的重要文献。

争议与考证:法显记载的“耶婆提”地理位置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爪哇或苏门答腊,反映了早期航海路线的模糊性。

法显的西行不仅是宗教求索,更体现了魏晋士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他所保留的史料,为后世研究丝绸之路、佛教传播及古代航海技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佛国记》中“慨律藏残缺,誓志寻求”的记载,至今仍见其赤诚。

文章标签:求佛经

上一篇:司马家族的崛起 | 下一篇:冼夫人岭南安民

周玘三定江南乱

晋朝司马睿

周玘三定江南乱是东晋初年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江南士族在政权更迭中的关键作用。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周玘家族地位1. 义兴周氏的影响

法显西行求佛经

晋朝法显

法显(约337年-422年),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并成功归来的僧人。他的旅程比玄奘早了约200年,著有《佛国记》(又称《法显传》),记

竹林七贤醉逍遥

晋朝向秀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七位名士,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以放任不羁、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而闻名,常聚于竹林之

门阀政治与士族兴衰

晋朝王羲之

门阀政治与士族兴衰是中国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核心议题,其发展脉络贯穿魏晋南北朝至唐中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与社会形态。以下从成因、特征及

法显西行求佛经

晋朝法显

法显(约337年-422年),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并成功归来的僧人。他的旅程比玄奘早了约200年,著有《佛国记》(又称《法显传》),记

法显西行求佛法

南北朝法显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求法高僧,东晋时期(约337—422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到印度取经并成功归来的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