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信陵君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9 | 阅读:1602次
历史人物 ► 子之

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战国时期魏国宗室、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亦称四君)之首,以谦逊爱士、勇略过人著称。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史实与分析:

信陵君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

一、身世与地位

信陵君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并称,但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诸公子皆争相倾以待士,以故称'四君',而信陵君最贤",可见其历史地位。

二、政治军事成就

1. 窃符救赵(前257年)

秦围赵都邯郸,魏王因惧秦而观望。信陵君采纳侯嬴之计,通过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击杀大将晋鄙夺军权,率八万精兵解邯郸之围。此战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延缓秦国统一进程约三十年。

2. 合纵抗秦

救赵后留居邯郸十年,期间促成五国合纵,前247年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大破秦将蒙骜,追至函谷关。此役是战国末期最成功的反秦联盟行动。

3. 治国方略

返魏后任上将军,主张"存韩亲赵联齐楚"的战略方针,曾向魏王提出"阻太行、塞轵道"的防御策略,显示出对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

三、养士与人格特征

1. 门客三千

其门下聚集了侯嬴(大梁门吏)、朱亥(屠夫)等出身卑微的能人。侯嬴"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典故,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

2. 道德典范

《史记》载其"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即使面对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亦折节相交,与孟尝君"鸡鸣狗盗"形成对比。

3. 自我放逐

因救赵事件得罪魏王,后期称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抑郁而终。死后魏国迅速衰败,十八年后亡国。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1. 战略价值

明代思想家评其"抗秦之功,魏之社稷所系"。清人姚苎田称"信陵去而魏速亡"。

2. 文化符号

"信陵君"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唐玄宗设"信陵坊"纪念,李白侠客行》"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即咏其事迹。

3. 军事遗产

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指挥原则,为后世兵家所效法。明代《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将其列为"义侠"典范。

信陵君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战国末期贵族政治的困境:个人才能与宗法制度的冲突、国家利益与王权猜忌的矛盾。其悲剧结局预示着封建贵族时代的终结,而他的军事实践则为后世提供了"以弱胜强"的战略范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公旦与西周王朝的道德建设 | 下一篇:秦代郡县制确立

老子道德经传世

春秋战国老子

《老子》即《道德经》,是先秦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李耳)所著。其传世过程涉及文献传承、学派发展与历史事件的交织,以下是基于史

楚国崛起与争霸之路: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春秋战国战国

楚国的崛起与争霸之路是一部从蛮夷边缘到中原核心的史诗性转变过程,其发展脉络贯穿西周至战国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阶段:1. 西周时期的边缘化

信陵君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

春秋战国子之

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战国时期魏国宗室、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亦称四君)之首,以谦逊爱士、勇略过人著称。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史实与

白起长平战人屠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长平战人屠,这一称谓源于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大规模杀降行为。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战役背景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秦赵

信陵君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

春秋战国子之

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战国时期魏国宗室、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亦称四君)之首,以谦逊爱士、勇略过人著称。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史实与

梁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南北朝子之

梁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是中国古代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充满了复杂多变的政治角力与家族利益纷争。下面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一时期宗室内部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