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长平战人屠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9 | 阅读:6069次历史人物 ► 白起
白起长平战人屠,这一称谓源于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大规模杀降行为。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战役背景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两国的战略决战。赵国因接收韩国上党郡与秦国爆发冲突,初期赵将廉颇采取守势,后赵孝成王中秦,改任赵括为帅,秦秘密换将白起,双方决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2. 白起的战术
白起利用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佯败诱敌深入,分兵切断赵军粮道。秦昭王亲自征发河内百姓阻断赵援,赵军被围46天,粮尽援绝。最终赵括战死,40余万赵军投降。
3. 杀降争议
史载白起将降卒"挟诈而尽阬之",仅释放240名年幼者归赵。这一行为被司马迁记录为"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史记·白起列传》)。现古在高平发现大量尸骨坑,证实了大规模杀戮的存在。
4. 战略影响
- 赵国丧失青壮兵力,从此无力抗衡秦国
- 秦国虽胜但士卒"死者过半",暂缓灭赵计划
- 白起因此战被称为"人屠",后遭范雎谗言被逼自刎
5. 历史评价
司马光批评白起"坚诈无义"。现代学者认为杀降反映了战国战争的残酷性,秦军为杜绝后勤压力采取极端手段,但此举加速了秦统一进程,也埋下六国誓死抗秦的隐患。白起的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成为后世讨论的焦点。
长平之战作为冷兵器时代歼灭战的典型案例,其军事艺术与悲剧的双重性至今引人深思。战国时期"争地以战,盈野"的战争逻辑,在此役中得到极致体现。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