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孙膑智取桂陵之战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8720次
历史人物 ► 孙膑

孙膑智取桂陵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魏救赵"的经典战例,发生于公元前354年至公元前353年的战国时期。这场战役体现了孙膑高超的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攻其必救"战术思想的成功实践。

孙膑智取桂陵之战

战争背景

1. 魏国魏惠王时期实力强大,大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2. 赵国向盟友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援。

3. 魏军主力(约8万)在邯郸鏖战,国内兵力空虚。

孙膑的战术部署

1. 避实击虚:放弃直接救援邯郸,转而进攻魏国战略要地襄陵(今河南睢县)。

2. 疑兵之计:派少量部队佯攻平陵并故意战败,制造齐军战力低下的假象。

3. 攻其必救:趁庞涓回援时,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考古发现该地地形狭窄,适合伏击。

4. 心理战术:利用庞涓轻敌心理,通过减灶计诱敌深入。《史记》记载齐军灶数从10万减至3万。

战役结果

1. 魏军遭遇毁灭性打击,庞涓(一说战败后释放)。

2. 邯郸之围解除,赵魏两国签订和约。

3. 齐国取得中原霸权,奠定战国七雄地位。

军事创新

首创"围魏救赵"战法,列入《三十六计》第二计

实践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控制思想

开创大规模运动战与伏击战结合的先例

历史影响

1. 导致魏国霸权衰落,战国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 孙膑的指挥艺术被收入《孙膑兵法》,其中《擒庞涓》篇专门记载此战。

3.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证实了相关战役细节。

地理考据

现代学者根据《水经注》等文献考证,战场位于古济水与濮水之间的交通要道,孙膑充分利用了该地区"隘塞死地"的地形特征。近年来在长垣县的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的战场方位高度吻合。

此战充分展示了孙膑"批亢捣虚"的军事哲学,其战术思想至今仍被中外军事院校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与《战国策》对战役过程记载存在差异,但核心战术思想记载一致。

文章标签:孙膑

上一篇:周懿王迁都避戎 | 下一篇:修筑驰道通全国

宋璟非攻守小国

春秋战国保甲法

宋璟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位列"开元盛世"名相之一,与姚崇并称"姚宋"。关于"非攻守小国"这一表述,史籍中并未直接记载宋璟有此明确主张,但可以从其政治

孟子倡民贵君轻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中。这一思想体系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晏子巧谏齐景公

春秋战国孔子

晏子(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机敏善辩、敢于直谏著称。《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多次劝谏齐景公的典故,展现了其“以滑稽匡正君过”的智慧

介子推割股奉君

春秋战国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忠君典故,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但不同文献的记载存在差异,其历史真实性也存在争议。以下是基于

庞涓妒害孙膑

春秋战国孙膑

庞涓妒害孙膑的事件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迫害案例,展现了当时军事人才竞争的残酷性。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庞涓与孙膑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孙膑围魏救赵破敌

春秋战国孙膑

孙膑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发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前353年),体现了“攻其必救”的军事智慧。以下是基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