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汉安帝外戚专权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31 | 阅读:6382次

漢安帝時期,外戚專權現象嚴重,主要體現於鄧氏、閻氏等家族對朝政的掌控。以下從背景、具體表現及影響等方面展開分析:

汉安帝外戚专权

1. 歷史背景

東漢中後期,幼帝頻繁即位,太后臨朝成為常態。漢安帝劉祜12歲登基(107年),由鄧太后攝政,開啟外戚主導朝局的局面。鄧氏家族自和帝時期崛起,鄧太后之兄鄧騭任大將軍,掌控軍政大權。

2. 鄧氏專權(107-121年)

- 人事壟斷:鄧騭提拔族弟鄧悝、鄧弘等擔任九卿要職,形成「鄧氏黨羽」。《後漢書》記載「兄弟並處機密,朝臣莫不附之」。

- 經濟特權:鄧氏廣占良田,其家奴在洛陽周邊強買民田,引發民怨。

- 文化控制:鄧太后以「崇儒」為名,干預太學官員任命,安插親信。

3. 閻氏崛起(121-125年)

安帝親政後,皇后閻姬家族迅速得勢:

- 閻顯任車騎將軍,其弟閻景、閻耀分掌衛尉、執金吾,控制京城防務。

- 閻氏勾結宦官江京等,誣陷太子劉保(後為順帝),導致其被廢(124年)。

4. 政治惡果

- 吏治腐敗:外戚舉薦官員多為賄選,《後漢書·宦者傳》稱「選舉不實,權門請託」。

- 邊疆危機:西域長史班勇平定西域的奏請遭鄧騭壓制,延誤戰機。

- 社會矛盾:永初年間(107-113年)爆發大規模流民起義,與外戚橫徵暴斂直接相關。

5. 制度性缺陷

東漢「三公九卿制」在外戚干政下形同虛設:

- 太尉楊震因彈劾閻氏被逼自殺(124年)

- 尚書台職權被外戚私臣架空

6. 與宦官集團的角力

安帝後期,外戚與宦官王聖、江京等既勾結又鬥爭,為後來的「戚宦之爭」埋下伏筆。安帝猝死(125年)後,閻氏企圖立幼帝失敗,反被宦官孫程誅滅,顯示出外戚專權的脆弱性。

此階段的外戚專權加速了東漢中央集權的瓦解,為黃巾之亂(184年)前的政治危機提供了典型範例。其特徵是家族利益凌駕國家利益,最終導致統治集團內耗加劇。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军战车部队 | 下一篇:曹操官渡胜袁绍

邓绥太后临朝政

汉朝邓绥

邓绥太后临朝政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女性摄政案例,展现了当时皇室女性在政治中的影响力。以下是关于邓绥太后摄政的详细分析: 一、邓绥的政治背景与上

黄巾军起义动乱

汉朝孙坚

黄巾军起义是中国东汉末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宗教性农民起义,对东汉王朝的灭亡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

汉哀帝宠幸董贤

汉朝董贤

汉哀帝刘欣(前27年-前1年)是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前7年-前1年)因宠幸宠臣董贤而备受后世诟病。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西汉晚期政治腐败的加剧,

十常侍之乱爆发

汉朝张让

十常侍之乱是东汉晚期(约公元189年)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动乱,标志着东汉王朝中央权力体系的彻底崩溃,直接引发了董卓进京和三国时代的开端。以下是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