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军起义动乱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6221次历史人物 ► 孙坚
黄巾军起义是中国东汉末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宗教性农民起义,对东汉王朝的灭亡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起义背景
1. 政治腐败: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廷腐败,卖官鬻爵现象严重,地方官吏横征暴敛。
2. 经济崩溃: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上连年灾荒(如瘟疫、蝗灾、水旱灾害),百姓生活困苦。
3. 宗教因素: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教义,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通过符水治病等方式吸收信徒,形成庞大的宗教组织。
二、起义经过(184年)
1. 组织准备: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十余年间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发展信徒数十万,分为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统领。
2. 计划泄露:起义原定于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发动,但因叛徒,张角被迫提前起义,头裹黄巾为标志,故称“黄巾军”。
3. 爆发与蔓延:起义迅速席卷中原,攻占郡县,焚烧官府,诛杀官吏,汉灵帝急派皇甫嵩、朱儁、卢植等镇压。
三、军事镇压与失败
1. 汉军反击:皇甫嵩采用火攻大破黄巾军于长社(今河南长葛),朱儁、曹操等也参与围剿。
2. 张角病逝:同年十月,张角病亡,其弟张梁、张宝继续抵抗,但不久战死,主力被歼灭。
3. 余波未平:黄巾余部如黑山军、青州黄巾等持续活动多年,直至曹操收编青州黄巾为“青州兵”,成为其军事基础。
四、历史影响
1. 加速东汉衰亡:起义虽被镇压,但中央政府威信扫地,地方豪强趁机募兵自立,形成割据势力。
2. 军阀混战开端:为平定叛乱,汉廷赋予州牧、刺史更大权力,间接导致董卓专权、群雄并起。
3. 道教与农民起义传统:黄巾起义是早期道教与农民反抗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如五斗米道、白莲教等产生影响。
拓展知识
《太平经》思想:提倡平均主义,反对剥削,成为起义的理论基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借用五行学说(汉属火德,黄巾土德,土克火),象征改朝换代。
与三国关系:曹操、刘备、孙坚等均参与镇压黄巾军,由此积累军事资本。
文章标签:黄巾军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