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仇远隐居著书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9430次
历史人物 ► 赵孟頫

仇远(约1247—1326),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南宋末年至元初著名诗人、文学家、隐士。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经历了南宋灭亡和元朝初立的历史变革,因不满政治动荡,选择隐居著书,成为宋元之际文人隐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仇远隐居著书

隐居背景与原因

1. 政治动荡:南宋末年,元军南下,1276年临安陷落,南宋政权实际灭亡。仇远作为南宋遗民,心怀故国,拒绝出仕元朝,选择隐居以保全气节。

2. 文化坚守:元代初期,汉族文人普遍面临“仕元”或“隐逸”的抉择。仇远与同时代的周密、张炎等人形成“遗民文学群体”,通过著述表达对前朝的怀念与对新政权的疏离。

隐居生活与著作

仇远隐居杭州湖畔,潜心诗文创作与学术研究,其主要成就包括:

1. 诗歌创作:著有《金渊集》(已佚)和《山村遗集》等。其诗风格清冷幽远,多写山水田园与隐逸之趣,如《北山杂诗》系列。元代方回评价其诗“清劲脱俗”。

2. 词作成就:仇远与张炎并称“仇张”,词风受姜夔影响,属雅正一派,代表作《无弦琴谱》存词约200首,内容多抒写亡国之痛与身世飘零。

3. 笔记杂著:撰有《稗史》《志雅堂杂钞》等,记录宋末元初社会风貌、文人轶事及书画鉴赏,是研究当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隐逸思想与影响

1. 遗民心态:仇远的隐居不仅是避世,更是对儒家“不事二主”观念的实践,其作品中常见“铜驼荆棘”(喻亡国之悲)等意象。

2. 文化传承:他在元初致力保存南宋文献,如整理林逋、姜夔等人作品,促进了宋元文学的连续性。

3. 交游网络:与赵孟頫、鲜于枢等元初文往,形成“吴兴文人圈”,推动了诗画艺术的融合。

扩展知识:宋元之际的隐逸文化

地域特征:江南地区因经济富庶、山水秀美,成为遗民隐逸的集中地,如湖州、绍兴等地。

著述形式:隐士常以诗文集、笔记或书画寄情,仇远的《稗史》与周密的《武林旧事》均属此类。

后世评价: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格高韵远,迥异时流”,但部分作品因散佚仅存辑本。

仇远的隐居著书生涯,体现了乱世文人对文化命脉的坚守,其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意义,是宋元文学转型期的重要见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代医药学成就概览 | 下一篇:汤和谨慎善终

元朝建立与忽必烈

元朝忽必烈

元朝的建立与忽必烈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蒙古帝国从游牧政权向中原王朝的转型。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忽必烈夺位与政权

仇远隐居著书

元朝赵孟頫

仇远(约1247—1326),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南宋末年至元初著名诗人、文学家、隐士。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经历了南宋灭亡和元朝初立的

元代天文仪器的发明

元朝郭守敬

元代天文仪器的发明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元代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之一。这一时期的天文仪器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还在设计、精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

元朝元朝

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是蒙古统治者吸收汉制与草原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运作及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仇远隐居著书

元朝赵孟頫

仇远(约1247—1326),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南宋末年至元初著名诗人、文学家、隐士。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经历了南宋灭亡和元朝初立的

元代书法与赵孟頫

元朝赵孟頫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赵孟頫(1254—1322)作为元代书法的核心人物,其艺术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元代及后世书法的发展。元代书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