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商纣王囚禁西伯昌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07 | 阅读:1684次
历史人物 ► 商纣王

商纣王囚禁西伯昌(周文王)是商周之际的重要历史事件,记载多见于《史记·殷本纪》《竹书纪年》等文献。根据史实和相关研究,可总结以下内容:

商纣王囚禁西伯昌

1. 历史背景

- 商纣王的统治危机:纣王(帝辛)在位后期,沉湎酒色、滥施刑罚,导致诸侯离心。西伯昌(姬昌)作为周族首领,因推行德政、广纳贤才(如任用姜尚),势力日渐壮大,引起纣王警觉。

- 直接:据《史记》记载,纣王听信崇侯虎的谗言,认为西伯昌“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恐其威胁王权,遂将其囚禁于羑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县)。

2. 囚禁细节与周文王之谋略

- 羑里之囚:西伯昌被囚长达七年(一说三年),期间纣王曾杀其长子伯邑考并制成肉羹逼其食用,文王忍辱吞食以麻痹纣王。

- 学术成就:传说文王在羑里推演《周易》,将八卦扩充为六十四卦,成为后世《易经》的基础,体现了其以柔克刚的智慧。

- 脱身策略:周族通过献、珍宝(如骊戎之马、有莘氏)换取纣王释囚,纣王最终放松警惕,释放文王并赐其征伐之权。

3. 后续影响

- 周族崛起:文王归周后,表面臣服于商,暗中联合诸侯(如“孟津观兵”),为武王伐纣奠定基础。

- 纣王失政的象征:囚禁贤君加剧了商朝内部矛盾,《尚书·泰誓》记载纣王“罪人以族,官人以世”,进一步丧失民心。

4. 考古佐证与争议

- 殷墟甲骨文中虽无直接记载,但羑里城遗址的发现(如明代重建的演易坊)与文献相印证。

- 部分学者认为《史记》可能夸大了纣王暴行,但囚禁事件在先秦典籍中多有提及,基本史实可信。

此事件反映了商周权力更迭的关键转折,既凸显了纣王的猜忌暴虐,也展现了周文王隐忍图存的政治智慧,最终推动“翦商”战略的实施。

文章标签:

上一篇:顺治帝颁布剃发令 | 下一篇:太颠谏言护社稷

箕子朝鲜的起源传说

夏商箕子

箕子朝鲜的起源传说与中国商周之际的历史密切相关。据《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等文献记载,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一说为庶兄),名胥余,因封地

太康失国丧邦权

夏商太康

“太康失国”是中国上古时期夏朝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夏王权首次衰落和权力更迭。这一事件源于夏启去世后其子太康继位,因治国无道导致政权被后羿

伊尹辅佐商汤的智谋

夏商伊尹

伊尹辅佐商汤的智谋主要体现在其政治远见、军事策略和思想教化等方面,以下依据《史记》《竹书纪年》等史料展开分析: 一、政治谋略:以德政瓦解夏桀统

商朝祖甲的法律改革

夏商祖甲

商朝祖甲的法律改革是商代中晚期重要的政治举措,对商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祖甲(或称“祖辛”)是商朝第20位君主,在位时期(约公元前13世

纣王发明炮烙酷刑

夏商商纣王

商纣王(帝辛)是商朝末代君主,史书记载其以残暴著称,"炮烙之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酷刑之一。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乃为炮烙之法",该刑罚是

大盂鼎铭文载赏赐

西周商纣王

大盂鼎作为西周早期康王时期的青铜重器(约公元前10世纪),其腹内铸有291字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康王对贵族盂的赏赐与训诰,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礼仪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