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陆逊夷陵破刘备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9482次
历史人物 ► 刘备

陆逊夷陵破刘备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汉章武二年)。此战是夷陵之战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刘备北伐的失败,也巩固了东吴在荆州地区的统治。以下是战役的背景、经过及影响分析:

陆逊夷陵破刘备

一、背景

1. 荆州争夺的延续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同时争夺荆州控制权,于221年称帝后即率军东征。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曹魏的潜在威胁),向曹丕称臣,集中力量对抗蜀汉。

2. 双方兵力对比

- 蜀汉:刘备亲率约5万大军(一说4万),包括冯习、张南吴班等将领,沙摩柯的蛮兵亦加入。

- 东吴:陆逊为大都督,初期采取守势,兵力约5万,依托长江防线抵御。

二、战役经过

1. 初期对峙

刘备从秭归东进,连营数百里至夷陵(今湖北宜昌)。陆逊主动撤退至猇亭一带,避免正面交锋,利用地形消耗蜀军士气。

2. 陆逊的防御策略

- 避其锋芒:陆逊认清蜀军锐气正盛,主张“待其疲敝”,拒绝部将急于出战的要求。

- 火攻破敌:同年闰六月,陆逊发现蜀军营寨以木栅为主,且天气干燥,命士卒持茅草火攻,火烧连营四十余寨。

3. 决战与溃败

火攻引发蜀军大乱,吴军全线反攻。刘备退守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再遭围攻,最终败走白帝城,仅少数部队生还。

三、历史影响

1. 三国格局定型

蜀汉失去荆州争夺能力,转为固守益州;东吴巩固荆州,形成三国长期对峙局面。

2. 战术典范

陆逊以弱抗强、后发制人的策略成为经典战例,体现“知己知彼”的军事思想。

3. 蜀汉的衰落

刘备次年病逝白帝城,诸葛亮被迫调整战略,推行“联吴抗曹”政策。

四、扩展知识

地理因素:夷陵地处长江三峡出口,山地地形限制了蜀军机动,而吴军熟悉水陆协同作战。

人物评价:陆逊此战展现的沉稳与谋略,使其成为东吴继周瑜、鲁肃后的顶级统帅。

史学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刘备连营是受限于地形补给,并非完全失策,但陆逊的应变更具针对性。

此役不仅改变了荆州的归属,也为后世提供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借鉴,同时凸显了三国时期战略平衡的重要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苏武北海牧羊记 | 下一篇:郭璞游仙诗与占卜

乐不思蜀刘禅降

三国刘禅

“乐不思蜀”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描述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曹魏后的生活状态。以下是结合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投降经过蜀汉灭亡:公

诸葛恪新城惨败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背景与起因1.

陆逊夷陵破刘备

三国刘备

陆逊夷陵破刘备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汉章武二年)。此战是夷陵之战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刘备北伐的

夏侯渊虎步陇右

三国夏侯渊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侯渊在陇右地区展开的军事行动是曹操平定西北的关键战役之一。此次战役展现了夏侯渊卓越的战术能力和曹操集团对雍凉地区的战略

陆逊夷陵破刘备

三国刘备

陆逊夷陵破刘备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汉章武二年)。此战是夷陵之战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刘备北伐的

刘备仁德壮志篇

三国刘备

刘备的"仁德壮志"是贯穿其一生的核心政治理念与精神追求,这一特质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具体内涵和实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