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神龙政变复辟李唐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6 | 阅读:3893次
历史人物 ► 李唐

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上一次关键的政治事件,发生于705年(神龙元年),标志着武则天统治的终结和李唐王朝的复辟。此次政变由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联合太子李显(即唐中宗)发动,核心目的是迫使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正统。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神龙政变复辟李唐

一、政变背景

1. 武则天称帝与权力结构变化

武则天于690年建立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她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把控朝政,排斥李唐旧臣,引发朝野不满。同时,武则天年事已高(82岁),继承人问题悬而未决,武氏家族与李唐宗室矛盾尖锐。

2. 李显的太子地位

698年,武则天迫于压力立李显为太子,但对其防范严密。李显作为李治(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儿子,是李唐复辟的合法象征,成为反武势力的核心。

3. 官僚集团的转向

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多为狄仁杰生前举荐,主张恢复李唐。他们联合禁军将领(如李多祚)和部分皇室成员(如太平公主),形成政变联盟。

二、政变过程

1. 关键时间节点

- 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五百羽林军攻入玄武门,控制皇宫,诛杀张易之、张昌宗。

- 同日:李显在胁迫下陪同武则天露面,迫使她传位。

- 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正式下诏退位,李显登基,复国号“唐”。

2. 武则天的结局

退位后被软禁于上阳宫,同年十一月病逝,享年82岁。其遗诏去帝号,与高宗合葬乾陵,以皇后身份入葬,避免了对武周正统性的争议。

三、政变影响

1. 李唐正统性重建

恢复社稷、宗庙、百官名称至高宗时期旧制,但保留了武则天部分改革(如科举制度优化)。

2. 后续政治动荡

中宗软弱,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干政,引发710年“唐隆政变”(李隆基诛韦后),最终由睿宗李旦继位,奠定开元盛世基础。

3. 历史评价

神龙政变被视为“五王政变”(因主导者张柬之等五人后被封王),但其成功依赖于武则天晚年权力松动,而非彻底的制度变革。新旧《唐书》均强调其“复唐功绩”,但宋代史家如司马光指出政变未能清除武氏余党,埋下后患。

四、延伸知识

五王下场:张柬之等五人后遭武三思(武则天侄子)和韦后诬陷,或被贬或,反映复辟后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女性参政余波:韦后、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的活跃,延续了武则天时代女性参政的传统,直至玄宗时期才被压制。

年号象征:“神龙”取自《周易》“飞龙在天”,暗示李唐重新“龙兴”,但中宗次年即改元“景龙”,淡化政变色彩。

神龙政变虽短期内未彻底稳定政局,但为唐朝中期复兴奠定了基础,其过程融合了军事行动、宫廷权谋与正统性论述,是研究唐代政治转型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政变

上一篇:杨俊奢侈被责 | 下一篇:王建称帝建前蜀

黄巢起义反唐

唐朝黄巢

黄巢起义(875年-884年)是唐朝末年规模最大的民变之一,深刻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其背景、经过和影响如下: 一、起义背景1. 社会矛盾激化 - 土地兼

李白醉酒吟诗

唐朝李白

李白醉酒吟诗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文人轶事,其真实性虽有后人艺术加工成分,但核心情节与唐代文献记载和李白性格高度吻合。以下从历史记载、诗歌创作、

张旭狂草醉书

唐朝张旭

张旭(约675年—约759年),字伯高,唐代著名书法家,以狂草艺术著称,被后世尊为“草圣”。关于“张旭狂草醉书”的记载,主要见于唐代文献和历代书画评

岑参边塞风雪

唐朝岑参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著称,其中对“风雪”意象的运用尤为突出。他的边塞诗不仅反映了唐代边塞的真实环境,也蕴

神龙政变复辟李唐

唐朝李唐

神龙政变是唐朝历史上一次关键的政治事件,发生于705年(神龙元年),标志着武则天统治的终结和李唐王朝的复辟。此次政变由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联合

神龙政变复李唐

唐朝李唐

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与李唐复辟的关键转折一、政变背景:武则天晚年的权力危机1. 政治因素:武则天称帝后建立周朝,引发李唐旧臣不满任用酷吏制造恐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