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石敬瑭认辽为父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5 | 阅读:831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石敬瑭认辽为父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过程中。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也成为后世评价石敬瑭的重要依据。

石敬瑭认辽为父

1. 历史背景

公元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矛盾激化。石敬瑭为对抗后唐朝廷,暗中勾结契丹(辽国)寻求支持。当时契丹在耶律德光(辽太宗)统治下正处上升期,急于向南扩张。

2. 盟约内容

石敬瑭向契丹提出:

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割让幽云十六州(今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

每年进贡绢三十万匹

3. 具体实施

公元938年正式履行约定:

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使中原丧失天然防线

契丹获得大量农耕区和汉人工匠

开创了中原王朝向游牧政权称臣纳贡的先例

4. 历史影响

(1)军事上: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门户洞开,导致此后400年间北宋长期处于被动防御态势。

(2)政治上:开创了中原政权"以夷制夏"的危险先例,削弱了华夏正统观念。

(3)民族关系:加速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辽国因此建立起"南北面官"的双轨制统治体系。

(4)后续发展:947年辽太宗攻入开封灭亡后晋,说明这种依附关系并不可靠。

5. 争议评价

传统史家多谴责石敬瑭"认贼作父",但现代研究指出:

当时沙陀人与契丹的族群界限不像后世严格

五代节度使与周边政权结盟属常见政治手段

幽州等地早在安史之乱后已渐离中央控制

6. 地理影响

割让的区域包含:幽(北京)、蓟(天津蓟州)、瀛(河北河间)、莫(任丘)、涿(涿州)、檀(密云)、顺(顺义)、蔚(蔚县)、云(大同)、应(应县)、寰(朔州东)、朔(朔州)、武(神池)、新(涿鹿)、妫(怀来)、儒(延庆)。这些地区的丧失直接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战略格局。这一事件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央权威崩溃后的政治乱象,也展现了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博弈的新模式。其影响远超当时,直至北宋末年仍是战略困局的关键因素。

文章标签:

上一篇: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 下一篇:朱熹创理学体系

高季兴建荆南国

五代十国高季兴

高季兴建荆南国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事件之一。高季兴(858-929),原名高季昌,字贻孙,因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讳而改名,是荆南国(又称南

李嗣源平定邺都兵变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平定邺都兵变是五代后唐政权巩固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细节展开分析: 一、背景与起因1. 后唐初期的政治生态:926年李存

石敬瑭认辽为父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认辽为父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建国过程中。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也成为后世

冯道乱世长乐老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坛不倒翁"。他在

石敬瑭认辽为父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认辽为父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建国过程中。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也成为后世

石重贵反辽遭灭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重贵反辽遭灭是五代十国末期后晋与辽国(契丹)关系破裂导致后晋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核心在于后晋出帝石重贵拒绝向辽国称臣纳贡,引发辽太宗耶律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