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兴起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1 | 阅读:5577次历史人物 ► 窦武
党锢之祸是东汉中后期(约公元166-184年)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士大夫集团之间激烈斗争的产物,最终导致清流士人遭受大规模政治清洗。其背景、过程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景与起因
1. 宦官专权的形成:
汉桓帝时期,宦官单超、徐璜等人因协助铲除外戚梁冀有功,获封侯爵并掌控朝政,形成"五侯专政"。宦官集团垄断仕途、卖官鬻爵,引发以世家大族为基础的士大夫阶层强烈不满。
2. 清议风潮的兴起:
太学生与士人通过"清议"品评人物、批评时政,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士大夫形成"党人"集团,主张"砥砺名教",与宦官集团形成意识形态对立。张成事件(166年)成为——李膺处死依附宦官的术士张成之子,遭宦官诬告"养太学游士,共为部党"。
二、两次党锢过程
1. 第一次党锢(166-167年):
桓帝下诏逮捕李膺等200余人,虽次年赦免但禁锢终身(永不录用)。太尉陈蕃因上书辩护被免职,士人声望不降反增,"天下楷模李元礼"等称号广为流传。
2. 第二次党锢(169-184年):
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联合陈蕃谋诛宦官失败,宦官曹节、王甫借"共为部党,图危社稷"罪名大肆株连。李膺、范滂等百余人死于狱中,牵连家族,全国禁錮六七百人,史载"诸附从者锢及五族"。
三、政治与社会影响
1. 官僚体系崩溃:
大量正直官员被清洗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后汉书》称"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
2. 豪强势力膨胀:
宦官扶持寒门地主对抗士族,地方豪强趁机扩张,为汉末割据埋下伏笔。
3. 思想转向与黄巾起义:
士人转向玄学清谈避祸,民间道教思想传播。党锢解除后(184年)不久即爆发黄巾起义,何进奏请解除党锢以联合士族平叛,但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
四、史学评价
范晔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批判宦官"虐遍天下,民不堪命",但也指出党人"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现代学者田余庆认为,党锢实质是皇权通过宦官打击日益独立的士族官僚,折射出东汉"霸王道杂之"政治模式的失效。钱穆则强调党人精神开启了魏晋士族门阀政治的先声。
文章标签:党锢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