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击案震惊朝野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13 | 阅读:8799次历史人物 ► 张差
梃击案是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在紫禁城的一起重大刺杀事件,一名手持木棍的男子张差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企图行刺,引发朝野震动。此案暴露了晚明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政治腐败,成为万历朝后期党争激化的标志性事件。
案件经过:
1. 案发过程: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蓟州村民张差手持枣木梃(粗木棍)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连续击伤守门太监,直至前殿才被制服。审讯中张差供词反复,一度声称受太监庞保、刘成指使。
2. 政治背景:万历帝长期怠政,郑贵妃及其子福王朱常洵备受宠信,而太子朱常洛地位不稳。朝臣怀疑郑贵妃集团策划刺杀,意图废长立幼。
3. 审讯争议:刑部主事王之寀通过私审发现张差可能受人指使,但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主张按"疯癫"结案。最终万历帝亲自干预,将张差凌迟处死,庞保、刘成灭口,案件不了了之。
历史影响:
1. 加剧党争:东林党借机攻击内阁及郑贵妃,浙党等则维护皇权,双方攻讦导致朝局进一步分裂。
2. 动摇国本:虽太子朱常洛次年继位(泰昌帝),但其登基一月即暴毙的"红丸案"与此案存在政治关联。
3. 司法腐败:三法司会审中刑讯逼供、证据销毁等现象,反映明代司法体系已遭严重侵蚀。
4. 舆论失控:民间刊刻《忧危竑议》《续忧危竑议》等政治谣言书籍,显示中央权威衰退。
延伸分析:
案件折射出明代"国本之争"的延续性,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册立太子争论到梃击案,持续近三十年。
宫廷警卫系统的漏洞在该案中暴露无遗,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张差能突破数道宫门,与太监受贿纵容直接相关。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记载了此案引发的民间动,成为研究明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外域史料。
现代史学界对张差是否真为疯癫仍有争议,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此案反映了"制度性道德危机"。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