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后垂帘听政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215次历史人物 ► 章惇
高太后垂帘听政是北宋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宋哲宗赵煦即位初期(1085年)。高太后作为宗的皇后、宋神宗之母,因哲宗年仅九岁登基,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实际掌握朝政大权近九年(1085-1093年),史称“元祐更化”。其执政具有以下特点:
1. 政治倾向与“元祐党人”集团
高太后重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等旧党,全面否定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她废除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恢复差役制度,并将新党官员如蔡确、章惇等人贬谪出朝,形成以旧党为核心的“元祐党人”政治集团。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被称为“更化”,但因缺乏系统性改革,导致新旧党争加剧。
2. 对西夏政策的转变
高太后执政期间采取绥靖政策,将神宗时期攻占的西夏领土(如米脂、浮图等四寨)归还西夏,以换取边境和平。这一决策引发争议,被后世批评为“弃地”,削弱了北宋的战略优势。
3. 教育与皇权制衡
高太后注重哲宗教育,任命程颐等大儒为侍讲,但同时对皇帝权力严格约束。她要求哲宗在帘外旁听朝政,重要奏章需经她审批,导致哲宗亲政后产生强烈逆反心理,为其日后恢复新政(绍圣绍述)埋下伏笔。
4. 经济与社会影响
废除新法后,原有的税赋制度回归,地方豪强势力再度膨胀,基层民众负担加重。不过朝廷通过减免赋税、赈济灾荒等措施暂时缓解矛盾,元祐年间社会经济相对稳定。
5. 历史评价分歧
《宋史》称赞高太后“女中尧舜”,认为其结束了新法带来的动荡;但南宋以后史家多批评其政策保守,未能解决财政危机,且激化党争。现代学者指出,其执政凸显了宋代后妃干政的合法化机制(如“垂帘仪制”制度化),也反映了士大夫政治中“母后—官僚联盟”的特点。
扩展背景:宋代垂帘听政共八例,高太后是唯一获得“太皇太后”名分摄政者。其听政期间完善了垂帘礼仪,规定“御座后设帘”,太皇太后“常服束带”听政,形成“母仪裁决,皇帝受成”的独特模式。这一制度虽在哲宗亲政后废止,但为南宋隆祐太后、谢太后等垂帘提供了先例。其政治遗产中,最深远的是促成北宋晚期“党争标签化”,新旧党矛盾彻底不可调和。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