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雁门之围突厥犯边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6-20 | 阅读:2367次
历史人物 ► 杨广

雁门之围是隋朝历史上的重大军事危机之一,发生于大业十一年(615年),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兵南下,将隋炀帝杨广包围于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史称"雁门之围"。该事件反映出隋朝与突厥关系的恶化及边防体系的崩溃。

雁门之围突厥犯边

背景与成因

1. 突厥势力壮大:隋初通过分化瓦解突厥的策略(离间东、西突厥)取得成效,但至大业年间,东突厥在始毕可汗统治下重新统一,控弦之士逾百万。

2. 隋炀帝外交失误:大业十年(614年),炀帝采纳裴矩建议,企图以和亲与权谋削弱突厥,却因扣押突厥使者史蜀胡悉并设计诛杀,激怒始毕可汗。

3. 边防松弛: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精锐损失,北方防线空虚,突厥得以长驱直入。

事件经过

突袭包围:615年八月,始毕可汗趁炀帝北巡至汾阳宫(今山西宁武)时发动突袭。炀帝仓促退守雁门,突厥攻克雁门郡41城中的39城,仅存雁门、崞县两城。

城中困境:雁门城内存粮仅够20日,突厥箭矢甚至射至炀帝御前,史载"矢及御前,上下惶怖"。

解围策略:炀帝采纳以下措施:

- 守城死战:命将士拆民房制作守具,親赐绢帛激励士气。

- 外交求救:通过义成公主(嫁突厥的隋宗室女)假传"北境有警",迫使突厥分兵。

- 援军集结:诏令各地勤王,李世民时年16岁,亦参与云定兴部疑兵之计。

突厥退兵:九月,始毕可汗因隋援军逼近及后方不稳撤围。

影响与后果

1. 隋朝威信崩塌:尽管解围成功,但炀帝仓惶承诺重赏将士却事后食言,"将士无不愤怨"。

2. 统治危机加剧:雁门之围后,各地民变愈演愈烈,如窦建德李密等势力崛起,隋朝加速瓦解。

3. 突厥战略转变:突厥开始扶持反隋势力,如资助刘武周、梁师都等割据,成为影响中原局势的重要外部力量。

延伸知识点

军事地理:雁门关地处恒山-吕梁山断裂带,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突厥选择此地围困炀帝,切断了南逃太原的通道。

对比分析:与汉高祖"白登之围"相似,隋炀帝同样因轻敌冒进陷入危局,但汉代通过和亲纳贡缓和矛盾,而隋朝因国力透支无力挽回。

后续发展: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时,为换取突厥支持,曾向其称臣,可见雁门之围后突厥对中原政局的影响力已空前强化。

这一事件深刻展现了隋炀帝后期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也成为后世中央王朝处理游牧民族关系的警示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钟离之战定南北 | 下一篇:李愬雪夜入蔡州

隋朝人口增长与迁移趋势分析

隋朝杨坚

隋朝(581-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具有重要过渡意义的王朝,其人口增长与迁移趋势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主要受政治统一、经济政策、战争灾害等多

隋唐间的乱世英雄:隋朝篇

隋朝韩擒虎

隋唐之际的乱世英雄群体是南北朝分裂到盛唐统一的关键过渡力量。隋朝虽短暂(581-618年),但孕育了深刻影响历史的豪杰人物,可分三类论述:一、开国功臣

杨玄感黎阳兵变

隋朝窦建德

杨玄感黎阳兵变是隋朝大业九年(613年)由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发动的反对隋炀帝的军事叛乱,是隋末民变中极具影响力的事件。一、背景与

隋朝与靺鞨之战

隋朝唐朝

隋朝与靺鞨之间的军事冲突主要发生在隋炀帝时期(605-618年),是隋朝经略东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靺鞨是活跃于今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的古代民族,

崔赜诗文传世

隋朝杨广

崔赜(约550—611),字伯渊,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南北朝至隋朝之际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他的作品虽在《隋书·经籍志》中有著录,但传世诗文极稀

杨广登基称隋炀帝

隋朝杨广

杨广登基称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更替事件,其背景、过程和影响均值得深入探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登基背景1. 权力继承争议: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