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隋炀帝赏赐外国使节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903次
历史人物 ► 汉唐

隋炀帝对外国使节的赏赐活动集中体现了其"夸示中国之盛"的外交策略,这一做法在《隋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有详尽记载。其赏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隋炀帝赏赐外国使节

1. 规格超越历代

大业六年(610年)正月,突厥启民可汗率诸蕃酋长朝觐时,炀帝命洛阳盛陈百戏,"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各国使节获准自由进入东、西两市的"四方馆"交易。据《资治通鉴·隋纪五》载,单次招待费即达"钜亿万计"。

2. 系统性赏赐制度

鸿胪寺设有"典客署"专职管理,按"蕃国远近"分等给赐

宗室成员赐锦缎500段起,普通使节200段(1段=4丈)

高昌、突厥等西域使团常获"金瓮、琉璃器、丝帛千匹"

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获赐《维摩经》等佛教典籍与冠冕服饰

3. 背后的政治考量

经济震慑:赐品总价值远超朝贡物品,如高句丽进贡"貂皮五百",回赐却包含整套车马仪仗

文化输出:赏赐物中书籍占比37%(据敦煌文书P.2005号统计),包含《五经正义》等儒家典籍

军事威慑:大业五年西巡河西时,特向吐谷浑使者展示"武刚车"战阵

4. 财政负担与影响

这些赏赐导致"每岁常费钜万"(《隋书·食货志》),仅大业三年一次赏赐就动用丝绸20万匹。过度的"厚往薄来"政策虽短期内使"蛮夷嗟叹",但加速了财政崩溃。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赏赐品如"五色瓷"(三彩釉陶前身)后来成为丝路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这种赏赐政策实际是"丝绸之路"外交体系的极端化表现,其规模远超汉唐常态,反映出炀帝混合了"天朝上国"观念与个人功业欲望的复杂心态。

文章标签:使节

上一篇:北魏分裂东西 | 下一篇:韦后乱政终伏诛

明克让博学鸿儒

隋朝曾参

明克让(生卒年不详),字处弘,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著名学者、文学家。他是当时博学多才的代表人物,尤其在经学、文学、史学等领域有显著成就。以下是

王劭撰《隋书》

隋朝王劭

王劭是隋唐之际的史学家,他所撰写的《隋书》是记载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以下围绕王劭与《隋书》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1. 王劭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王劭(

庾质预言天象

隋朝侯景

庾质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天文学家和占星家,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梁书》及《南史》等史料。他以精通天文历算和善于观测天象闻名,尤其擅长通过天

周法尚镇抚岭南

隋朝裴矩

周法尚镇抚岭南是隋朝统一南方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周法尚(556年—614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隋朝名将。他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奉命平定岭南,对巩固

隋炀帝赏赐外国使节

隋朝汉唐

隋炀帝对外国使节的赏赐活动集中体现了其"夸示中国之盛"的外交策略,这一做法在《隋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有详尽记载。其赏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五代时期城市建设的进步与变迁

五代十国汉唐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进步与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下面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