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韦后乱政终伏诛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8734次
历史人物 ► 武三思

韦后乱政是唐中宗李显统治末期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韦皇后(?-710年)作为中宗第二任皇后,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武三思等外戚集团把持朝政,最终引发李隆基太平公主发动的唐隆政变。这一事件集中反映了唐代女性干政的复杂性及皇权争斗的残酷性。

韦后乱政终伏诛

一、韦后权力扩张的政治基础

1. 中宗复位后的弱势统治:705年神龙政变后,中宗虽复位但对韦后存在补偿心理。韦氏借助"五王政变"中保护中宗的功劳(《旧唐书》载其"于房陵同艰危"),逐步掌握批阅奏章之权。

2. 外戚集团的形成:韦后提拔兄长韦温为礼部尚书,堂兄韦濯掌禁军,形成"韦氏十余人皆封王"的局面(《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其女安乐公主更开创"斜封官"制度,公开卖官鬻爵。

3. 与武氏残余势力合流:韦后命安乐公主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联合武氏旧部对抗李唐宗室。史载"三思与韦后朝夕谋议,干豫朝政"(《新唐书·后妃传》)。

二、乱政的具体表现

1. 制度破坏:景龙三年(709年)公然破坏三省制,命"宰相以下皆由皇后处分"(《唐会要》卷三)。安乐公主更索要"皇太女"名分,破坏储君制度。

2. 经济掠夺:通过"置公主府"广占民田,史载"夺百姓碾硙,侵暴百姓"(《旧唐书·韦庶人传》)。景龙年间国库空虚仍大兴土木建安乐公主的定昆池。

3. 司法腐败:纵容面首宗楚客等制造冤狱,景云元年(710年)诬陷相王李旦谋反,引发朝野震动。

三、政变始末与历史影响

710年六月,韦后毒杀中宗(《资治通鉴》称"时人疑韦后与安乐公主密行鸩毒"),立李重茂为帝。七月廿一夜,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斩韦后、安乐公主于肃章门,韦温等人皆伏诛。这事件带来三重影响:

1. 政治清算:共诛杀韦、武集团百余家,彻底终结武周残余势力。

2. 制度调整:废除"斜封官"等弊政,恢复科举取士的正当性。

3. 权力重组:为李隆基日后登基铺垫,但埋下与太平公主矛盾的伏笔。

值得补充的是,唐代女性参政存在特殊背景:自武则天称帝打破传统后,韦后、太平公主等都试图沿袭这种模式。韦后曾效仿武则天"同御紫宸殿",但缺乏武则天的政治智慧,最终因其极端做法引发反弹。宋代史家对此评价:"韦武之祸,甚于吕霍"(《唐鉴》范祖禹语),反映了传统史观对女性干政的否定态度。现代研究则更关注中宗朝中枢权力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府兵制衰败下禁军将领在政变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炀帝赏赐外国使节 | 下一篇:赵匡胤陈桥驿兵变

贞观之治开盛世

唐朝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的治世典范,以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军事强盛著称,为盛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治国方略

李龟年乐圣之名

唐朝李龟年

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被誉为“乐圣”,其名声主要源于他在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领域极高的造诣,以及与盛唐文化的紧密关联。以下是关于李龟年及其

房玄龄辅佐太宗

唐朝房玄龄

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最重要的辅政大臣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首位。他在贞观之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辅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秦王

柳公权楷书名世

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其楷书以骨力遒劲、法度森严著称,成为

韦后乱政终伏诛

唐朝武三思

韦后乱政是唐中宗李显统治末期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韦皇后(?-710年)作为中宗第二任皇后,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武三思等外戚集团把持朝政,最终引发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