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夏后相失国流亡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22 | 阅读:1145次
历史人物 ► 少康

夏后相是夏朝的一位君主,据《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史料记载,他是夏朝第五代王,在位期间因政权动荡而遭遇失国流亡的重大变故。这一事件反映了夏朝中期的政治危机和部落联盟体系的脆弱性。

夏后相失国流亡

1. 历史背景与政权动荡

夏后相(或称“相”)是夏王姒仲康之子,继位时夏朝的统治已面临内外交困。当时东夷部落势力崛起,尤其是后羿(有穷氏首领)利用夏王室衰微之机,联合其他部落发动叛乱。《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因夏民以代夏政”,后羿一度废黜夏后相,自立为实际统治者,史称“太康失国”的延续。

2. 流亡过程与少康复国

夏后相被驱逐后,流亡至帝丘(今河南濮阳一带),依附于同姓诸侯斟鄩氏和斟灌氏,试图积蓄力量。然而后羿的权臣寒浞进一步篡权,派兵攻灭斟鄩、斟灌,杀夏后相。其遗腹子少康在后来的“少康中兴”中复国,成为夏朝复兴的关键人物。这一过程体现了早期国家“家天下”模式下宗族势力的政治韧性。

3. 考古与文献印证

二里头文化三期(约公元前1800-前1600年)的考古发现显示,此时期中原核心聚落出现收缩迹象,可能与夏中期的政治动荡相关。另据《古本竹书纪年》载:“相居斟灌,为羿所逐。”佐证了夏后相流亡的史实。

4. 历史影响

夏后相失国事件暴露了早期世袭王权的脆弱性,部落联盟首领(如后羿)仍能通过军事优势颠覆中央政权。少康中兴后,夏朝加强了对东方夷族的控制,为商周时期的“夷夏之辨”埋下伏笔。此外,这一事件也被后世儒家用作强调“德政”合法性的历史案例,如《尚书·五子之歌》借太康失国批判昏君。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同治中兴变法图强 | 下一篇:青铜器铭文记功勋

相土驯马壮商族

夏商相土

"相土驯马壮商族"这一典故主要源自殷商部族的早期发展历史,反映了商族在崛起过程中对马匹驯化技术的掌握及其对部族壮大的关键作用。以下从历史背景、考

夏后相失国流亡

夏商少康

夏后相是夏朝的一位君主,据《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史料记载,他是夏朝第五代王,在位期间因政权动荡而遭遇失国流亡的重大变故。这一事件反映了

河亶甲迁都避患

夏商河亶甲

河亶甲迁都避患是商朝中期重要的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内外交困的局势。河亶甲是商朝第12任君主,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534年至公元前1526年(据夏商周断代工

夏朝设立囿游猎制

夏商王通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囿游猎制的设立反映了早期国家礼仪制度与资源管理的重要特征。囿(yòu)是古代专门用于王室狩猎的封闭性苑囿,

夏后相失国流亡

夏商少康

夏后相是夏朝的一位君主,据《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史料记载,他是夏朝第五代王,在位期间因政权动荡而遭遇失国流亡的重大变故。这一事件反映了

少康中兴复夏朝

夏商少康

少康中兴是中国古代夏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夏王朝在经历太康失国和寒浞篡位后的复兴。这一事件的记载主要见于《左传》《竹书纪年》等古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