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聂政白虹贯日刺韩傀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9 | 阅读:5635次
历史人物 ► 聂政

聂政“白虹贯日刺韩傀”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故事,载于《史记·刺客列传》。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97年(韩烈侯三年),是先秦刺客文化的重要案例。

聂政白虹贯日刺韩傀

事件背景与经过:

1. 严仲子与韩傀的恩怨

韩国大臣严仲子(严遂)与韩相韩傀(侠累)因政治斗争结仇。严仲子逃亡至齐国,物色刺客复仇,最终结识了隐居市井的聂政。据《史记》载,严仲子以百金为聂母祝寿,聂政感其知遇之恩,待母亡故、姊出嫁后孤身赴韩刺杀韩傀。

2. “白虹贯日”的天象异兆

《战国策》与《史记》均提到行刺当日“白虹贯日”。古人认为此天象预示人间将有“臣弑君”或重大刺杀事件。《天文志》解释为“白色长虹穿日”,象征刺客的刚烈之气上冲霄汉,增添了事件的传奇色彩。现代天文学推测可能是日晕或彗星现象。

3. 刺杀过程与细节

聂政持剑突入韩相府,在侍卫环伺中刺死韩傀,随后自毁面容以保护姐姐聂荌,最终自杀。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记载聂政“所击杀者数十人”,突显其武艺超群;而《战国策·韩策二》则称“刺韩傀,兼中哀侯”,暗示韩烈侯可能同时被误杀(但《史记》未采此说)。

历史争议与延伸考据:

韩傀身份存疑:有学者认为韩傀即《韩非子·内储说下》中的“韩廆”,韩烈侯的叔父,掌权多年引发贵族内斗。

聂政的动机争议: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指出聂政的行为兼具“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与个人存孝的色彩,不同于纯粹的政治刺杀。

天象记录的真实性:先秦史书常以天象附会人事,但《开元占经》等文献显示,战国时期已有系统的天文观测,不排除实况记载的可能。

文化影响:

汉代画像石多见聂政题材,南北朝时期被收入《列士传》。李白侠客行》“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即用聂政典故。明代《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将此事件小说化,进一步强化了“白虹贯日”的戏剧性象征。

史学价值:

此事揭示了战国时期“养士”风气的盛行,以及刺客作为政治工具的作用。司马迁将聂政与专诸、豫让并列,构建了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价值观,成为后世侠文化的精神源头之一。从技术层面看,聂政选择在韩傀“坐府上”时公开行刺,与荆轲刺秦的宫廷潜伏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刺客策略。

文章标签:韩傀

上一篇:周昭王南征溺汉水 | 下一篇:秦代徭役繁重之灾

合纵连横战国外交策略揭秘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连横:战国外交策略揭秘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最激烈的阶段之一,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通过复

秦国统一六国征战纪实

春秋战国秦国

秦国统一六国的征战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历时十余年(前230—前221年),通过系统性战略与军事改革最终完成。以下是基于《史记》等史料的纪实与分

围魏救赵策略斗

春秋战国魏国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策略,出自公元前354年齐魏桂陵之战。该策略由齐国军师孙膑提出,核心思想是通过攻击敌方要害迫使其回援,从而化解盟友危

鬼谷子与战国纵横家:政治谋略与智慧之源

春秋战国战国

鬼谷子与战国纵横家:政治谋略与智慧之源 作为战国时期最具神秘色彩的思想家与谋略家,鬼谷子(约公元前400年—前320年)及其代表的纵横家学派,对中国古

聂政白虹贯日刺韩傀

春秋战国聂政

聂政“白虹贯日刺韩傀”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故事,载于《史记·刺客列传》。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97年(韩烈侯三年),是先秦刺客文化的重要案例。事件

聂政屠肠酬严仲

春秋战国聂政

"聂政屠肠酬严仲"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读: 一、事件的历史背景1. 聂政身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