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5184次
历史人物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成书于1663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明夷"为《周易》卦名,象征光明受遮蔽而贤者隐退,"待访"则暗含等待后世明君采纳其主张的寓意。全书共21篇,系统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思想。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的核心政治主张包括:

1.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认为君主应为天下人服务,而非"以天下奉一人"。在《原君》篇中尖锐指出专制君主"屠毒天下之所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2. 制度设计思想

- 主张恢复方镇制以制约中央权力

- 提出"置相"理论,强调宰相制度对君权的制衡作用

- 建议学校议政,使太学成为议政机构

3. 经济改革主张

- 反对土地兼并,提出"授田于民"的均田设想

- 主张改革货币制度,批判白银货币化

- 提倡工商皆本,反映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诉求

4. 人才选拔制度:批判科举制流弊,主张扩大选官途径,恢复荐举制度。

思想渊源上,黄宗羲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其师刘宗周"慎独"学说为其奠定了道德哲学基础。该书与顾炎武《日知录》、王夫之《读通鉴论》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著作。

历史影响方面:

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

晚清经龚自珍、魏源等人重新发现

梁启超称其为"刺激青年最有力的兴奋剂"

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本土资源

现代研究显示,《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存在局限:

1. 未能完全突破传统"仁政"思想框架

2. 对君主制的批判仍保留理想化三代之治的倾向

3. 制度设计多依托历史资源,缺乏可操作性

该著作现存主要版本有:

1676年初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四部备要》本

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1981年中华书局《黄宗羲全集》本

近年学术界关注其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洛克《政府论》的异同。同时,书中"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的区分,对当代法治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文章标签:待访录

上一篇:弘治中兴再现 | 下一篇:二里头遗址现王都

同治中兴开始

清朝同治

"同治中兴"指的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出现的一段相对稳定的恢复期,其核心是清廷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清朝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成书于1663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明夷"为《周易》卦名,象征光明受遮蔽而贤者隐退,

洋枪队助清剿匪

清朝同治

洋枪队(Ever Victorious Army)是清朝同治年间(1860年代)由外国军官指挥、以西方武器装备的雇佣军,主要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其组建与作战过程深刻反

扬州十日惨案

清朝多铎

扬州十日惨案是明清易代之际的一场血腥屠杀事件,发生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4月底至5月初。清军攻破扬州后,在多铎的指挥下对城中军民进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清朝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成书于1663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明夷"为《周易》卦名,象征光明受遮蔽而贤者隐退,

黄宗羲反清思想家

清朝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作为反清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