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孙权:江东霸主,英明神武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1 | 阅读:3868次
历史人物 ► 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在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作为东汉末年割据江东的统治者,孙权以审时度势、善用人才著称,其政略和军事才能使其在乱世中稳固政权并开疆拓土。

孙权:江东霸主,英明神武

一、割据江东的奠基者

孙权18岁继承父兄基业(200年),在张昭周瑜等辅佐下稳定局势。面对内部山越叛乱和外部曹操刘备的威胁,他采取灵活外交政策:早期联合刘备抗曹(赤壁之战,208年),后期联魏夺荆州(袭杀关羽,219年)。其统治期间推行屯田制、开发江南经济,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如遣使辽东、南洋)成为东吴特色。

二、军事与政治平衡大师

孙权精通权术平衡:军事上任用周瑜、吕蒙陆逊等不同时期的统帅,政治上周旋于豪族(如顾、陆、朱、张四姓)与寒门之间。称帝后实行"以武立国,以文治国"方针,设中书省强化皇权,但晚年因继承问题引发"二宫之争",导致朝局动荡。

三、文化科技推动者

建业(今南京)在其经营下成为南方文化中心,推广佛教(支谦康僧会在此译经)、发展史学(韦昭撰《吴书》)。技术方面,卫温、诸葛直舰队抵达夷洲(台湾早期记载),葛衡发明浑天象仪,反映其对科技的重视。

四、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陈寿评其"屈身忍辱,任才尚计",司马光称"识虚实,善应变"。但其晚年猜忌诛杀大臣(如陆逊忧死)、赋役繁重也受诟病。从汉末扬州刺史到吴国大帝,孙权展现了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的双重面相,其统治为六朝江南开发奠定基础。

文章标签:

上一篇:许慎说文解字 | 下一篇:葛洪炼丹著《抱朴》

董卓暴政乱洛阳

三国董卓

董卓暴政乱洛阳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微、地方军阀割据的开端性事件,对汉末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史实性分析:一、进京背景与权力

张飞当阳桥断喝

三国张飞

张飞当阳桥断喝的事件源自《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但历史上真实的记载与小说情节存在差异。以下结合《三国志》等史料进行分析:1. 历史与小说的差异

钟会姜维谋反败亡

三国姜维

钟会与姜维谋反败亡是三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军事事件,发生在公元264年,涉及曹魏权臣钟会与蜀汉降将姜维的联合叛乱及其迅速覆灭。以下从背景、过程、败亡

黄盖诈降烧曹军

三国黄盖

黄盖诈降烧曹军是赤壁之战中的关键计策,发生在公元208年。这一事件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是周瑜、黄盖等人针对曹操大军策划的火攻战

孙权建业称帝号

三国孙权

孙权在公元229年于建业(今南京)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或“东吴”,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背景:

濡须口孙权战曹操

三国孙权

濡须口之战是三国时期孙权与曹操在战略要地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北)展开的一系列军事对峙与交锋,时间跨度约为213年至217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