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孙权建业称帝号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1 | 阅读:6066次
历史人物 ► 孙权

孙权在公元229年于建业(今南京)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或“东吴”,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背景:

孙权建业称帝号

1. 称帝背景

- 孙权在赤壁之战(208年)后逐步巩固江东势力,通过联刘抗曹、夺取荆州(219年击杀关羽)等军事行动扩大地盘。

- 公元221年,曹丕篡汉建魏,次年刘备称帝,孙权虽受曹魏封为“吴王”,但长期保持半独立状态。

- 229年,孙权认为时机成熟(蜀汉诸葛亮北伐牵制曹魏、东吴内部政权稳固),遂正式称帝,改元“黄龙”,定都建业。

2. 政治举措

- 定都建业:南京首次成为王朝都城,奠定其“六朝古都”基础。孙权修建石头城、太初宫等,加强长江防御。

- 官僚体系:仿汉制设三公九卿,重用江东士族(如顾、陆、朱、张四姓),同时吸纳北方南迁人才(如张昭、诸葛瑾)。

- 年号象征:“黄龙”寓意祥瑞,源自武昌(今鄂州)出现的黄龙传闻,借此强化政权合法性。

3. 与蜀汉关系

- 称帝后与蜀汉重新结盟,签订《中分天下盟约》,承认彼此帝位,约定共伐曹魏。此举缓和了因荆州之争导致的矛盾。

- 吴蜀联盟虽存续,但后期因战略分歧(如诸葛恪北伐失败)逐渐削弱。

4. 经济与军事

- 开发江南:推行屯田制,疏浚秦淮河,促进农业与航运;派卫温、诸葛直远征夷洲(台湾),扩大海上势力。

- 优势:以长江天险为屏障,船舰技术先进,如“楼船”可载士兵千余人,曾大败曹魏于濡须口。

5. 后续影响

- 孙权晚年爆发“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党争),导致朝局动荡,为东吴衰落埋下伏笔。

- 建业作为都城延续至东晋、南朝,成为南方政治中心,其选址体现“控江守淮”的战略思维。

补充知识:孙权称帝晚于曹丕、刘备,部分因江东士族对汉室仍有情感,需时间消解“汉室正统”观念。其统治时期(229-252年)是东吴最强盛阶段,但疆域局限于东南,最终于280年被西晋所灭。孙权谥号“大皇帝”,后世称“吴大帝”。

文章标签:

上一篇:文景之治奠定盛世 | 下一篇:卞壸忠节死国难

钟会邓艾分兵伐蜀

三国邓艾

钟会与邓艾分兵伐蜀是三国末期魏国灭蜀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63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具体分析:背景与战略部署 1. 曹魏的决策:司马昭为实现统一,趁蜀

张角起义黄巾乱

三国张角

张角起义(又称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发生于公元184年,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其兄弟张宝、张梁领导。这场起义以头戴黄巾为标志

孙权建业称帝号

三国孙权

孙权在公元229年于建业(今南京)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或“东吴”,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背景:

左慈戏曹显神通

三国左慈

关于“左慈戏曹显神通”这一典故,主要出自《后汉书·方术传》和《搜神记》等魏晋志怪文献,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汉末三国时期方士文化与政治权力

孙权建业称帝号

三国孙权

孙权在公元229年于建业(今南京)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或“东吴”,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背景:

濡须口孙权战曹操

三国孙权

濡须口之战是三国时期孙权与曹操在战略要地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北)展开的一系列军事对峙与交锋,时间跨度约为213年至217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