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人生轨迹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5 | 阅读:1753次历史人物 ► 唐朝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中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豪”之称。
一、早年经历与仕途初升
1. 出身与科举:刘禹锡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开始仕途。
2. 参与永贞革新:贞元末年,刘禹锡加入王叔文领导的革新集团,任屯田员外郎,推行抑制藩镇、废除宫市等改革措施。805年唐顺宗即位后革新达到,但仅持续百余日即因宦官与藩镇反扑失败,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成为“二王八司马”之一。
二、贬谪生涯与文学高峰
1. 朗州十年(805—815):在贬所期间,创作《秋词》《陋室铭》等名篇,提出“天相胜”的哲学思想(见《天论》),形成豪健雄浑的诗风。
2. 短暂召回与再贬:元和十年(815)奉召回京,因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权贵,触怒朝堂,再度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后转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漂泊二十余年。
3. 民歌创作成就:在夔州吸收巴蜀民歌特色,创作《竹枝词》《杨柳枝词》,开唐代文人学习民歌风气之先。
三、晚年回朝与思想遗产
1. 大和年间复起:唐文宗时期,裴度掌权,刘禹锡被召回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后官至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编订《刘白唱和集》。
2. 哲学与史学贡献:著有《天论》三篇,驳斥韩愈“天命论”,主张自然规律与人事分开;参与修撰《宣懿哀三朝实录》。
3. 洛阳终老: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次年病逝于洛阳,享年71岁,追赠户部尚书。
四、文学地位与影响
刘禹锡诗歌以哲理深刻、气韵沉雄著称,七绝与七律尤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等怀古诗借古讽今;寓言诗《聚蚊谣》抨击时政。其哲学思想上承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下启柳宗元《天说》,对宋代理学亦有影响。
刘禹锡一生坎坷却始终刚毅豁达,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正是其精神的写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征讨林邑国 | 下一篇:五代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