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彩釉陶兴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5 | 阅读:3853次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三彩釉陶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多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为基调,部分作品还加入蓝、褐等色,故俗称"唐三彩"。其兴盛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1. 工艺革新与技术基础
三彩釉陶继承了汉代铅釉陶技术,并突破单色釉限制。以高岭土为胎,施含铜、铁、钴等金属氧化物的铅釉,经800℃低温二次烧成。铅釉流动性强,形成自然晕染效果,开片细密,釉色交融。洛阳、长安窑场还采用"蜡染法"控制釉料流淌。
2. 厚葬风尚与经济支撑
唐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盛行,《唐六典》明确记载官员殉葬品规格。三彩器作为明器大量出现,包括胡人俑、骏马、骆驼等造型,反映贵族对奢华丧葬的需求。开元盛世期间,仅西安地区墓葬出土三彩器就超万件。
3. 中外交流的物证
三彩骆驼载乐俑等作品生动再现丝绸之路场景,骆驼、胡商形象占比达15%。釉料中的钴蓝可能来自波斯,部分器型受西亚金银器影响。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代三彩陶枕,朝鲜半岛新罗遗址也出土类似器物。
4. 艺术成就与时代审美
三彩俑造型写实与夸张并存,女俑体态丰腴,马俑肌肉饱满。洛阳关林唐墓出土的"黑釉三彩马"运用罕见黑釉,釉色厚润。部分器物采用贴花、刻画等装饰手法,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三彩凤首壶。
5. 衰落与传承
安史之乱后厚葬之风减弱,三彩产量锐减。但工艺影响深远,辽三彩、宋三彩延续其技法,明清时期的珐华器亦受启发。20世纪初陇海铁路施工时,洛阳北邙山唐墓群出土大量三彩,引发国际收藏热潮。
文章标签:
上一篇:北齐亡国公主在隋朝的故事 | 下一篇:北汉联辽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