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撰后汉书成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3083次历史人物 ► 范晔
范晔撰《后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杰作的诞生。以下从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史学价值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1. 成书背景
- 范晔(398—445年)生活于南朝刘宋时期,正值魏晋南北朝史学繁荣阶段。此前关于东汉历史的著作如《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等均已散佚不全,范晔以这些史料为基础,重新编撰体系完整的东汉史。
- 其编纂动机既有补前史之缺的学术追求,亦包含通过历史褒贬以阐发政治理念的目的。范晔在狱中完成大部分篇章,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部分志稿未竟,后由刘昭注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并入。
2. 内容结构特点
- 全书共120卷,含纪10卷、传80卷、志30卷(实为合并他作)。纪传部分以人物为中心,独创《党锢》《宦者》《独行》《逸民》《列女》等类传,拓展了纪传体史书的叙事维度。
- 文笔凝练典雅,叙事条理分明。如《张衡传》详录其科学发明,《班超传》生动刻画经营西域事迹,体现出"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刘知几评语)的特点。
- 史论部分以"论""赞"形式呈现,思想锋芒毕露。如《宦者传论》剖析东汉宦官专权根源,具有深刻的政治批判性。
3. 史学方法与价值
- 首创"正一代得失"的撰史宗旨,通过对东汉政治兴衰的系统总结,提出"丧乱之衅,实由斯起"等历史判断。
- 保存大量珍贵史料,如《西域传》记录丝路各国情况,《南蛮西南夷传》详载边疆民族史料,均为研究东汉社会的重要依据。
- 考订精审,较《东观汉记》删繁补缺。清人王鸣盛称其"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的秉笔原则。
4. 后世影响与评价
- 唐代成为"前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司马光《资治通鉴》东汉部分多采其说。
- 宋代以降刻本繁多,现存最早为绍兴本。今人校勘以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为权威版本。
- 因其文学成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取法对象,苏轼曾言"范晔之雄丽"可媲美司马迁。
范著在后世流传中逐渐取代诸家后汉史,其融合史才、史学、史识的典范意义,以及贯穿全书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