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书法家卫瓘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7556次
历史人物 ► 卫瓘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西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历仕魏、晋两朝,官至尚书令、司徒,位列三公。他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索靖并称“二妙”,其书法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家卫瓘

一、书法艺术特色

1. 草书大家:卫瓘擅长章草,师承张芝而自成一家。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放手流便,筋骨丰妍”,认为其草书在索靖之上。其书风既有张芝的流畅奔放,又融入楷书笔意,呈现出由章草向今草过渡的特征。

2. 与索靖的齐名:时人将卫瓘与敦煌索靖并称“一台二妙”,二人同在尚书台任职,皆以草书闻名。卫瓘曾自评:“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其子卫恒)得其骨,靖得其肉。”可见其书法理论造诣。

3. 家族传承:其子卫恒、卫玠皆擅书,形成书法世家。卫恒所著《四体书势》是早期重要书论,其中包含对卫瓘书法的记载。

二、政治生涯与结局

1. 平蜀功臣:魏灭蜀之战中任监军,成功镇压钟会叛乱并处死邓艾,但因处置不当引发后世争议。

2. 晋初重臣:在西晋初年任尚书令三十年,辅佐武帝整顿吏治,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 悲剧终局:因反对晋惠帝立司马衷为太子触怒贾南风,291年在“八王之乱”初期遭楚王司马玮杀害,终年72岁。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1. 艺术地位: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将其列为上之下品,与皇象、韦诞并列。其书法形式创新为后来王羲之今草奠定基础。

2. 文化贡献:卫氏家族推动河东卫氏成为书法文化世家,其孙卫玠更以“清谈名士”著称,反映魏晋士族的文化传承。

3. 政治争议: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批评其诛杀邓艾的行为,体现了后世对其政治手段的不同评价。

现存卫瓘书法无可靠真迹传世,但《淳化阁帖》收录有其《顿首州民帖》,可窥其书风一斑。其生平见载于《晋书·卷三十六》,唐代书论著作中多有对其艺术成就的记载。作为魏晋书法转型期的关键人物,卫瓘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刘备三让徐州牧 | 下一篇:范晔撰后汉书成

将军周处除三害

晋朝周处

将军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源自东晋时期虞溥所著《江表传》,后被《晋书·周处传》收录,成为彰显改过自新、为民除害的经典典故。这一事迹虽经过文学演绎,但

文学家陶渊明

晋朝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

隐士孙登

晋朝孙登

隐士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逸高士,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晋书·隐逸传》及《嵇康集》等文献。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孙登以其独特的生存哲学和对世俗

衣冠南渡世家南迁

晋朝司马睿

“衣冠南渡”和“世家南迁”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人口南迁的典型现象,主要指北方士族、贵族和民众为躲避战乱或政治动荡南迁至长江流域及更南地区的迁徙

书法家卫瓘

晋朝卫瓘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西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历仕魏、晋两朝,官至尚书令、司徒,位列三公。他是魏晋时期书法艺

钟会谋反丧成都

三国卫瓘

钟会谋反事件是三国末期魏国的一场重大政治军事动荡,发生于公元264年,直接影响了蜀汉政权的覆灭和魏晋权力格局的变化。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