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张全义治洛复生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3 | 阅读:2066次
历史人物 ► 朱温

张全义治洛复生这一历史事件,主要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的洛阳,展现了张全义作为地方官员在乱世中恢复民生、重建城市的卓越能力。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张全义治洛复生

1. 背景与任职

张全义(852—926),原名张居言,后梁时赐名全义,唐末投奔黄巢起义军,后归顺朱温。883年被任命为河南尹(洛阳最高行政长官),负责重建因战乱凋敝的洛阳。此时洛阳经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多次破坏,人口锐减,田野荒芜。

2. 恢复农业与经济

- 招抚流民:张全义招募逃亡百姓,分配无主荒地,提供种子、农具,免除初期赋税,刺激生产。

- 轻徭薄赋:实行“十一税”,远低于当时普遍税负,并严惩贪官,确保政策落实。

- 水利建设:修复隋唐以来的灌溉系统,如疏浚漕渠,恢复农田灌溉,短期内使洛阳周边成为重要粮仓。

3. 城市建设与社会秩序

- 重建宫室:在后梁定都洛阳(909年)前后,主持修缮宫殿、衙署,恢复都城功能。

- 治安管理:严惩盗匪,推行保甲制,稳定社会秩序。《旧五代史》称“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

- 手工业复兴:鼓励纺织、冶铁等产业,洛阳逐渐成为后梁经济中心之一。

4. 文化政策

张全义虽出身行伍,但重视文教。资助修复孔庙、国子监,重新刊印典籍,吸引士人南迁,为洛阳文化重建奠定基础。

5. 历史评价与局限性

-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肯定其治理能力,但批评他“随时俯仰”的政治立场(先后效忠后梁、后唐)。

- 洛阳的恢复具有时代局限性:依赖个人能力,未能形成持久制度;五代战乱持续,后唐同光年间(923年后)洛阳再遭破坏。

扩展知识

张全义的政策与同时期成德节度使王镕的治理类似,均体现藩镇割据下地方官“保境安民”的特点。

洛阳的兴衰反映五代都城频繁迁移的背景:后梁定都洛阳仅4年即迁汴州,后唐虽返洛亦未长久。

张全义的治理是五代时期少数成功的城市重建案例,其务实政策为研究乱世中地方治理提供重要范本。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宣宗复兴大中 | 下一篇:宋末崖山海战亡国 (1279年)

楚国创立者马殷的传奇人生

五代十国马殷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其人生轨迹堪称晚唐至五代藩镇割据时代的缩影,体现了乱世枭雄的

郭威五代英雄传

五代十国郭威

《郭威五代英雄传》聚焦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郭威的传奇生平,其作为五代末期关键的政治军事家,对结束唐末以来的乱局、开启北宋统一具有承前启后的

后唐与后梁的政权争夺

五代十国后唐

后唐与后梁的政权争夺是五代十国初期两大割据势力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展开的长期军事对抗,其核心是河东集团(后唐前身晋国)与汴梁集团(后梁)之间的权

赵匡胤的铁血一统路

五代十国赵匡胤

赵匡胤的铁血一统路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中央集权的关键转折。作为宋朝开国皇帝,他通过军事征服、政治谋略和制度改革,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徐温掌吴政

五代十国朱温

徐温掌吴政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权力转移的关键事件。徐温(862—927年),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原为杨行密部将,后逐步掌控吴国军政

五代科技研究兴盛

五代十国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虽然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较多,但科技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在某些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创新与延续性。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