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唐宣宗复兴大中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4988次
历史人物 ► 唐宣宗

唐宣宗复兴大中:中兴之治的历史考察

唐宣宗复兴大中

唐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是唐朝晚期一位颇具作为的君主,其在位期间的"大中之治"被后世视为唐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成就,体现了宣宗力图挽救帝国衰势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政治革新与吏治整顿

宣宗即位后,针对中晚唐以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吏治腐败的积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1. 抑制宦官势力:通过提拔勳臣李德裕(虽初期任用后贬斥)、强化宰相权力,削弱枢密使与神策军中尉的干预朝政能力。

2. 严查科举舞弊:亲自过问科举考试,严厉打击请托行为,如大中元年(847年)复试进士案,确保选官公平。

3. 重视地方治理:要求州县官员定期奏报民生状况,颁布《大中刑法统类》规范司法,并派遣观察使巡察地方。

二、经济恢复措施

1. 减轻赋税:延续"两税法"框架,但废除部分苛捐杂税,如大中四年(850年)减免淮南、江南受灾地区的夏税。

2. 整顿漕运:疏浚汴河、改善运河管理,保障江淮财赋北运,使中央财政得以维系。

3. 鼓励农业生产:推广《兆人本业》农书,敕令州县储备义仓粮食以备荒年。

三、边疆与军事策略

1. 收复河湟:大中三年(849年)趁吐蕃内乱,收复三州七关;大中五年(851年)沙州豪族张议潮归附,建立归义军,使敦煌等十一州重归唐廷名义管辖。

2. 怀柔政策:对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采取羁縻策略,减少边境冲突。

四、文化与社会影响

宣宗崇尚儒学,恢复太学讲经制度,推动《春秋》学研究。其个人崇尚节俭,禁止宗室奢靡,社会风气有所改善。诗人杜牧、李商隐均活跃于此时期,文学创作中可见对"中兴"的期望。

历史评价与局限

"大中之治"虽短暂稳定了唐王朝的统治,但未能根本解决藩镇割据(如宣武军节度使叛乱)和宦官专权问题。宣宗晚年猜忌大臣、崇信道教方术,导致改革后劲不足。随着其去世,唐廷迅速陷入新一轮动荡,最终在僖宗朝爆发黄巢之乱。

这一时期的治绩表明,唐朝的体制性衰朽已难以逆转,但宣宗通过务实政策延缓了崩溃进程,其治理经验为五代宋初提供了历史借鉴。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设立义仓赈灾 | 下一篇:张全义治洛复生

唐宋变革之际的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变迁。

唐朝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变革1. 均田制瓦解与租佃制普及 唐朝中

王昌龄边塞诗壮怀

唐朝王昌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以雄浑豪放的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著称。他的诗作既展现了盛唐时期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也折射出戍边将士的

李渊晋阳起兵建唐

唐朝晋阳起兵

李渊晋阳起兵建唐 李渊晋阳起兵是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背景下的一次关键性事件,直接促成了唐朝的建立。以下是该事件的具体过程和背景分析: 1. 隋末

段秀实笏击叛臣

唐朝段秀实

段秀实笏击叛臣是唐代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发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期间,体现了段秀实作为忠臣的刚烈气节。以下是事件的详细经过、背景及

唐宣宗复兴大中

唐朝唐宣宗

唐宣宗复兴大中:中兴之治的历史考察 唐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是唐朝晚期一位颇具作为的君主,其在位期间的"大中之治"被后世视为唐王朝最后的回光返

唐宣宗李忱继任维护稳定局势

唐朝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的治世唐宣宗李忱于公元885年即位,当时王朝正处于一片动荡之中。前任唐昭宗李晔贪慕声色,腐败无度,终致僵局四起,军阀割据。面对这样的局势,李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