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荆轲易水悲歌刺秦王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9 | 阅读:7850次
历史人物 ► 荆轲

荆轲易水悲歌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

荆轲易水悲歌刺秦王

1. 历史背景

秦王政(后为秦始皇)加紧灭六国的步伐,燕国太子丹曾作为人质滞留秦国,因受辱而决心反抗。他策划刺杀秦王,以延缓秦灭燕的进程。荆轲作为卫国人,以剑术与胆识闻名,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2. 谋刺准备

- 献图藏匕:荆轲提出以“献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为诱饵接近秦王。樊於期是秦国叛将,为助刺秦主动自刎。

- 副手人选:太子丹选派少年勇士秦舞阳为副手,但荆轲更信任友人高渐离(后因筑艺刺秦未果)。

- 易水送别:出发时,荆轲于易水畔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

3. 刺秦过程

- 殿上惊变:荆轲献图时“图穷匕见”,持淬毒匕首刺秦王,却因秦王警觉绕柱躲避未能击中。

- 失手原因:秦法规定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掷荆轲,廷臣提醒秦王拔剑,而秦舞阳临阵怯懦未协助。

- 荆轲之死:荆轲被斩断左腿后倚柱笑骂:“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

4. 后续影响

- 加速燕亡:秦王大怒,次年派王翦攻燕,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燕国终灭于公元前222年。

- 文化符号:荆轲成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后世诗文(如陶渊明《咏荆轲》)、戏曲常引用此题材。

- 考古佐证:秦咸阳宫遗址发掘显示,大殿立柱布局与《史记》描述“环柱走”相符,间接印证事件细节。

5. 争议与考证

- 司马迁可能夸大了易水送别的悲壮气氛,但刺秦核心情节与其他史书(如《战国策》)一致。

- 现代学者分析,荆轲选用短匕首而非长剑,或因秦宫禁卫森严,但战术失误在于未预判秦王佩剑长度(约1.62米,可迅速反击)。

荆轲刺秦虽败,却展现了六国对强秦的最后抗争,其“以弱抗暴”的形象深刻影响了中国侠义文化。唐代李白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亦暗含对其精神的追慕。

文章标签:

上一篇:函皇父器铭宗周 | 下一篇:嫪毐叛乱伏诛始末

鬼谷子的传奇人生:春秋战国时期的智者传奇

春秋战国战国

鬼谷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具神秘色彩的思想家与谋略家,其生平虽缺乏确切史料记载,却在《史记》《战国策》等典籍中留痕。他被誉为纵横家鼻祖,弟子

烽火戏诸侯纷争春秋战国乱世

春秋战国战国

"烽火戏诸侯"典出《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在骊山擅自点燃烽火台谎报军情,导致诸侯军队多次徒劳奔命的故事。这一事件背后折

合纵连横战国外交策略揭秘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连横:战国外交策略揭秘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最激烈的阶段之一,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通过复

秦国统一六国征战纪实

春秋战国秦国

秦国统一六国的征战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历时十余年(前230—前221年),通过系统性战略与军事改革最终完成。以下是基于《史记》等史料的纪实与分

荆轲刺秦图穷现

春秋战国荆轲

“荆轲刺秦图穷现”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记述了战国末期燕国刺客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的著名历史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事件背

荆轲刺秦图救国

春秋战国荆轲

《荆轲刺秦图救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体现了战国末期六国对抗秦国的悲壮抗争。以下基于《史记·刺客列传》等史料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1. 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