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监荐商鞅变法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3503次历史人物 ► 景监
景监推荐商鞅(或称卫鞅)实施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景监是秦孝公的宠臣,他深知秦孝公渴望富国,因此在孝公即位之初向国君推荐了极具改革才能的商鞅。
商鞅原是卫国人,年轻时研究刑名之学,曾在魏国担任中庶子,但未受重用。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招贤令,商鞅携李悝《法经》入秦。景监通过多次引荐(《史记》记载"四见孝公"),最终促使商鞅获得面见秦孝公的机会。在前两次会面中,商鞅讲述帝道、王道,均未引起孝公兴趣;第三次谈论霸道时,孝公开始关注;第四次详述"强国之术",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改革主张,终获赏识。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
1. 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2. 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31县;
3. 实行"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改革,允许土地买卖;
4. 颁布《垦草令》,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5. 建立连坐制,"令民为什伍",强化社会控制;
6. 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
变法过程中,商鞅通过"徙木立信"(在国都栎阳城南门立木,承诺搬至北门者赏金)树立政府威信。这些改革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反对,但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予以驳斥。经过二十年(前359-前338年)的变法,秦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景监在史书记载中仅出现于推荐商鞅的环节,其生平事迹不详。而商鞅最终因变法触怒贵族,在孝公死后被车裂。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法治思想通过《商君书》流传,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实践典范。这次变法也体现了战国时期"士"阶层通过游说实现政治抱负的典型途径,以及秦国"客卿政治"的传统特点。
文章标签: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