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编录列女传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5676次历史人物 ► 刘向
刘向编录的《列女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述女性事迹的专书,成书于西汉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与社会价值。其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及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 编纂背景与目的
刘向(前77—前6年)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受汉成帝之命校勘宫廷藏书期间编撰《列女传》。当时外戚专权、后宫干政现象严重(如赵飞燕姐妹乱政),刘向意图通过表彰贤德女性、警示反面典型,匡正社会风气,强化儒家对女性的规范。该书与《新序》《说苑》同属其"以史为鉴"的劝诫类著作。
2. 内容结构与分类
《列女传》共七卷,分门别类记载了自上古至汉代105名女性的言行:
卷一至卷六按品德分类:《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每类15传,以正面典范为主。
卷七《孽嬖传》专记因品行不端导致祸乱的女性,如妲己、褒姒等,作为反面教材。
每篇末附"颂"(四言赞语)及"图",现存版本图像为后世补绘。书中故事多取材于《诗经》《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但部分内容经文学化加工。
3. 史料价值与思想内涵
儒家的践行:强调"三从四德",但并非片面要求顺从,而是突出女性的智慧(如齐管妾婧解卦谏夫)、政治才能(卫定姜治国)与独立判断力(楚江乙母评政)。
社会史研究素材:反映汉代对女性角色多元认知,如《辩通传》中女性以才学化解危机(齐钟离春谏齐宣王),表明知识女性可参与公共事务。
叙事文学价值:开创"类传"体裁,影响后世《后汉书·列女传》等正史体例;部分故事成为戏曲小说题材(如孟母三迁、杞梁妻哭城)。
4. 版本流传与争议
原书在流传中散佚,今本八卷(含续传一卷)为东晋顾恺之补图、宋代王回重新编次。清代学者如王照圆、梁端曾作校注。需注意:
部分记载与先秦史料存在矛盾(如息妫事迹),可能掺杂传说成分。
明代增补的《续列女传》加入更多节烈故事,反映了后世对女性贞节要求的强化。
该书在日本、朝鲜亦有刊刻,江户时代和刻本加入训点,可见东亚儒家文化圈对其的重视。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