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肃顺的权臣末路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02 | 阅读:5094次
历史人物 ► 肃顺

肃顺(1816-1861)是清朝咸丰年间的重要权臣,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之弟。他在咸丰帝后期掌控朝政,最终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联合铲除,结局颇具悲剧色彩。以下是关于肃顺权臣末路的详细分析:

肃顺的权臣末路

1. 权力崛起背景

肃顺的崛起与咸丰帝对传统官僚体系的不信任密切相关。咸丰朝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战争),朝廷财政匮乏,八旗子弟腐败无能。肃顺以敢言敢为、雷厉风行著称,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左宗棠),推行“重汉抑满”政策,打击贪腐的满洲亲贵,因而深得咸丰帝倚重。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肃顺随咸丰帝逃往热河,成为热河行在的实际掌权者。

2. 独断专权与政敌对立

肃顺在热河期间独揽大权,排斥异己:

压制两宫太后:咸丰帝病逝前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帝载淳同治帝),但将象征权力的“御赏”“同道堂”印章分别授予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肃顺轻视两宫太后,尤其与慈禧矛盾尖锐。

与恭亲王: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与列强议和,声望大增,但肃顺阻止其参与核心决策,加深了宗室内部的裂痕。

得罪满洲勋贵:肃顺的改革触动了满洲既得利益集团,如处死贪污的大学士柏葰(满洲正蓝旗),引发满臣愤懑。

3. 辛酉政变与惨烈结局

1861年8月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䜣及手握兵权的胜保等人,策划政变:

密谋还京:慈禧以护送咸丰灵柩为由,迫使肃顺等人分路返京,削弱其势力。

突然逮捕:11月2日,两宫太后抵京后立即宣布肃顺等“专擅跋扈”之罪,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在密云被捕。

公开处决:11月8日,肃顺被押赴菜市口斩首,成为清朝少数被公开处决的宗室重臣。载垣、端华被赐自尽,其余党羽革职流放。

4. 历史评价与深层原因

肃顺的失败有多重因素:

权力结构失衡:他忽视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低估了奕䜣的联合能力。

改革树敌过多:虽意图振兴清廷,但激进手段激化了满汉矛盾,缺乏盟友支持。

热河集团的孤立:逃往热河导致肃顺集团与北京官僚体系隔绝,丧失主动权。

5. 延伸影响

肃顺之死标志着慈禧太后掌权的开始,晚清中央权力彻底转向慈禧-奕䜣联盟。他的政策(如重用湘军)被延续,但其人却成为“权臣僭越”的典型,清廷官方史书对其多有贬抑。后世部分改革者(如梁启超)则认为他是“未竟之改革派”,其悲剧折射了清廷僵化体制的顽疾。

肃顺的末路既是个人的政治失败,也是晚清权力角逐的缩影,其结局印证了专制皇权下权臣的宿命——一旦失去皇帝庇护,纵有才干亦难逃倾覆。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濂:明朝文坛巨匠的生平事迹 | 下一篇:夏扃守成继兄位

回民起义陕甘

清朝清朝

陕甘回民起义概述陕甘回民起义是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年(1877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包括今宁夏、青海东部)地区的大规模回族及其他穆斯林民族反抗

辛酉政变权力更迭

清朝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1861年)是清末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成功铲除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集团,确立了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垂

乾隆南巡各地考察纪

清朝乾隆

乾隆南巡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1735—1796年)六次大规模巡视江南地区的政治活动,分别发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

光绪帝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

清朝光绪帝

光绪帝改革(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下结合史实进行具体分析: 一、保守势力顽固反对1. 以慈

肃顺的权臣末路

清朝肃顺

肃顺(1816-1861)是清朝咸丰年间的重要权臣,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之弟。他在咸丰帝后期掌控朝政,最终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联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