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黄公望绘富春山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03 | 阅读:6916次
历史人物 ► 春山

黄公望绘《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杰作之一,创作于元代至正年间(1347—1350)。该画以浙江富春江两岸山水为题材,是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江时耗时数年完成的代表作。以下是关于此画及相关史实的详细分析:

黄公望绘富春山

1. 创作背景

黄公望(1269—1354)为“元四家”之首,晚年因仕途失意隐居富春江一带,将道家思想与文人画理念融入创作。画面通过对富春江四时景色的虚实处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据清代《平生壮观》记载,黄公望为完成此画“经营七年”,足见其严谨态度。

2. 艺术特色

构图:采用“移步换景”的长卷形式,横636.9厘米,以“平远法”展现连绵不断的山水空间。矾头、浅滩、疏林的交替出现形成韵律感。

笔墨:运用干笔皴擦与淡墨渲染结合,山石以披麻皴为主,墨色层次多达十余重,呈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

题跋:画上原有黄公望自题款识,后因火毁残缺,现存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和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

3. 流传与劫难

明代该画由沈周、董其昌递藏,清初归吴洪裕所有。吴氏临终竟命焚画殉葬,幸被其侄救出,但已烧成两段。乾隆年间误判《子明卷》为真迹,反而使真迹《无用师卷》免遭篡改。2011年两岸曾合璧展出两段,引发文化轰动。

4. 历史价值

此画开创了元代文人画的“写意山水”范式,直接影响明清两代画家。明代邹之麟称之为“画中《兰亭》”,近现代学者傅申认为其“将书法用笔与山水意境结合至极致”。画中渔舟、茅亭等元素不仅是景致,更隐喻黄公望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延伸知识

元代山水画多用“浅绛设色”,但《富春山居图》以水墨为主,仅局部施淡赭石,体现黄公望“墨胜于色”的主张。

清代王原祁临摹此画多达三十余次,其《仿大痴笔意》可见师承脉络。

现代研究发现画卷纸张为元代特制麻纸,纤维结构致密,解释了其历经火灾仍能保存的原因。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 下一篇:顾宪成东林书院

元代的婚丧习俗

元朝至正条格

元代的婚丧习俗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融合了蒙古传统、汉地礼制以及其他民族的风俗。以下从婚礼与丧葬两方面详细展开: 一、婚礼习俗1. 多元婚姻形

合赞汗伊尔汗

元朝史学

合赞汗(Ghazan Khan,1271—1304)是伊尔汗国第七任统治者(1295—1304年在位),也是该王朝首位正式改信伊斯兰教的君主。他的统治标志着伊尔汗国政治、宗教与

赛典赤治滇能臣

元朝忽必烈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理能臣,以其在云南(时称"滇")的卓越治理而青史留名。作为首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他的治滇举措对边疆

元定宗贵由汗

元朝贵由

元定宗贵由汗(1206—1248年),蒙古帝国第三位大汗,窝阔台长子,1246年即位,在位仅两年,是蒙古帝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短但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统治者。以

黄公望富春山居

元朝春山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考析》一、画家生平与创作背景黄公望(1269-1354),元代著名画家,本姓陆,名坚,后过继永嘉黄氏,改姓黄,字子久,号一

黄公望绘富春山

元朝春山

黄公望绘《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杰作之一,创作于元代至正年间(1347—1350)。该画以浙江富春江两岸山水为题材,是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