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仙人关大捷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5 | 阅读:3771次历史人物 ► 吴玠
吴玠仙人关大捷是南宋初年抗金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发生于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此战是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宋军依托险要地形,成功击退金军完颜宗弼(兀术)大举进攻的经典防御战例,对巩固川陕防线、稳定南宋政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战前背景
1. 宋金战略态势:1130年富平之战宋军溃败后,陕西大部沦陷,吴玠退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1131年取得和尚原大捷后,金军改变策略,企图从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突破入蜀。
2. 地理重要性:仙人关位于嘉陵江上游,是控扼汉中入蜀的咽喉要道,与东侧的饶凤关构成"秦陇锁钥"。吴玠在此修筑"杀金坪""第二隘"等梯次防御体系。
二、战役过程
1. 金军攻势:1134年二月,兀术率十万大军(含伪齐刘夔部)分两路进攻,主力攻仙人关,偏师袭扰七方关(今甘肃康县北)牵制。
2. 宋军防御:
- 吴玠以万余人据守,采用"叠阵"战术:前排、次排强、末排神臂弓,依托山势节节抗击。
- 吴璘率轻兵夜袭金营,焚毁攻城器械。
3. 转折点:金军猛攻数日,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宋军退守第二隘,以滚木礌石、火攻阻敌。恰逢天降大雨,金军弓弦松弛,被迫撤退。
三、战术创新
1. 山地防御体系:首创"因地设险,以步制骑"的立体防御,结合堡寨、阵、堑壕形成纵深。
2. 兵力运用:采用"更战迭休"轮换战术,保持持续战斗力,《宋史》记载"将士皆缀腐甲,饥则食乾粮,渴则饮马溺"。
四、历史影响
1. 战略意义:与岳飞收复襄汉、韩世忠大仪镇之捷并称"中兴十三处战功",使金人"终不能越蜀一步"(《续资治通鉴》)。
2. 技术传承:吴氏兄弟总结的"垒阵"战术被收入明代《武备志》,其"驻队矢"战法(轮番射击)比欧洲类似战术早三百年。
3. 经济保障:战后南宋在蜀地推行"营田法",形成"兵农互济"的可持续防御模式。
五、延伸考证
1. 现代学者如王曾瑜指出,此役金军实际兵力可能存在夸大,《金史》仅称"元帅府兵",宋方记载或有张大声势之嫌。
2. 仙人关遗址现存宋代摩崖石刻"吴公碑",碑文记载"斩获万计",可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互为印证。
3. 此战与吴玠1133年饶凤关之战形成联动防御,体现其"据险、扰粮、疲敌"的总体战略思想。
此役充分展现南宋将领在被动防御中创造的军事智慧,其依托地形、以少胜多的经验,对于研究冷兵器时代山地作战具有典型意义。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