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燕掌上起舞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1 | 阅读:2770次历史人物 ► 赵飞燕
关于“赵飞燕掌上起舞”的典故,主要见于《汉书·外戚传》及后世文学作品的演绎。以下是结合史实与传说背景的详细解析:
历史记载与背景
1. 人物身份
赵飞燕(?-前1年)本名赵宜主,西汉成帝(前33年—前7年在位)的皇后,与其妹赵合德并称“赵氏姐妹”。她出身平民,因貌美舞技超群被选入宫中,后因得宠被封为皇后。
2. “掌上舞”的出处
正史《汉书》未明确记载“掌上舞”,但提到赵飞燕“体轻善舞”。这一细节在东汉《飞燕外传》(小说类笔记)、唐代《杨太真外传》等文学作品中被夸张为“能作掌上舞”,成为文学想象的经典意象。
3. 汉代舞蹈文化
汉代盛行轻盈飘逸的舞蹈风格,如“翘袖折腰舞”。赵飞燕的舞技可能属于此类,其“体轻”或因当时崇尚纤细柔美的审美(参考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形象)。而“掌上舞”更可能是文人对其舞姿轻盈的比喻。
传说与艺术演绎
1. 文学夸张
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楚腰纤细掌中轻”即化用此典。宋代《太平广记》更是将传说神化,称赵飞燕能立于宫人托举的水晶盘上起舞。
2. 生理特质争议
部分野史称赵飞燕为保持轻盈而服用“息肌丸”(含麝香等药物),导致不孕。此说缺乏实证,更多是后世对“红颜祸水”叙事的附会。
3. 舞蹈技术的可能性
从人体力学看,“掌上舞”不可能真实存在,但汉代已有杂技“掌中戏”(如托盘平衡表演),可能与之混淆。赵飞燕的舞技更可能是结合了杂技元素的柔术表演。
历史影响与评价
1. 政治污名化
班固《汉书》将赵氏姐妹视为成帝昏聩的象征,指责其“专宠妒忌”。这一视角需谨慎对待,实为儒家史观对女性干预宫廷政治的批判。
2. 艺术符号化
赵飞燕在后世戏曲(如《汉宫秋》)、绘画(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中成为“轻盈曼舞”的代名词,与杨贵妃的“丰腴之美”形成对比。
3. 考古佐证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长袖”形象,可印证汉代舞蹈的形态特征,但无法直接联系到赵飞燕本人。
综上,“掌上起舞”是历史事实与文学加工的混合产物,反映了汉代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及后世对宫廷秘史的浪漫想象。赵飞燕的真实舞技虽无详细记录,但其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轻盈之美”的永恒符号。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