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典韦死护曹操逃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7 | 阅读:8329次
历史人物 ► 典韦

典韦死护曹操逃:历史上壮烈忠勇的宛城之战

典韦死护曹操逃

典韦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忠义著称。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宛城(今河南南阳),收降军阀张绣。然而,因曹操强纳张绣的婶婶邹氏,激怒张绣,使其突然反叛,发动夜袭。这场战役中,典韦为保护曹操突围而壮烈战死,成为三国时期忠勇之典范。以下是史实细节与分析:

1. 典韦的职责与战斗表现

典韦时任曹操的贴身护卫(“帐前都督”),负责中军安全。张绣叛军夜袭时,典韦率亲兵十余人死守营门,阻挡敌军。因事发突然,典韦未着铠甲,仅持双戟与长矛血战,击杀数十人,最终因寡不敌众而亡。《三国志·典韦传》记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

2. 曹操的逃生与损失

典韦的殊死抵抗为曹操赢得逃生时间,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亦在此战中战死。曹操因典韦等人牺牲得以从侧门突围,但其代价惨重。后曹操多次祭奠典韦,痛哭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3. 典韦的武器与武力评价

典韦以膂力过人闻名,所用双戟重八十斤(汉代一斤约合今250克)。《三国志》称其“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曹操誉之为“古之恶来”(商纣王时的猛将)。唐代武庙六十四将中,典韦亦被列入。

4. 历史争议与考证

时间差异:《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197年,但《三国志·武帝纪》未明确月份,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在春季。

牺牲细节:典韦战死后,叛军因畏惧其勇猛,仅敢远观,直至确认其死亡才敢近前。

曹操的责任:后世史家批评曹操因私德问题(纳邹氏)引发叛乱,导致重大损失,此役暴露其早期统治中的冒进性格。

5. 典韦的军事地位

典韦虽非统帅型将领,但其忠勇成为曹魏“护主效死”的象征。与许褚并称曹操的“宿卫双璧”。其形象在后世文学中进一步强化,如《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描写其死战“血流满地而亡”。

扩展知识:宛城之战的影响

此战后,曹操吸取教训,加强护卫制度,并更加谨慎处理降将关系。张绣后再度投降,曹操出于战略考量对其既往不咎,体现出政治手腕。而典韦的牺牲也被纳入曹操集团“褒奖忠烈”的宣传中,用以激励部下效忠。

典韦之死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曹操集团早期扩张中的一次深刻教训,反映了乱世中忠诚与权谋的复杂交织。其事迹透过正史与文学传播,成为中华文化中“舍生取义”的经典范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军平定七国之乱 | 下一篇:卢循续战岭南亡

司马炎受禅建晋朝

三国司马炎

司马炎受禅建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终结与西晋王朝的建立。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265年,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均具有深刻的历史

刘备入主益州地

三国刘备

刘备入主益州是三国历史上的关键事件,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奠基。此事发生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其过程涉及政治博弈、军事行动与地方势力的复杂互动。以

刘备的仁义之师

三国刘备

刘备的仁义之师形象主要源自《三国志》及后世文学演绎,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治军理念与民众基础 刘备早期以"兴复汉室"为旗号,注重收揽

马超的铁血丹心

三国马超

马超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位列“五虎上将”之一,其“铁血丹心”的形象在历史和演义中均有所体现。结合史实分析如下: 1. 出身与早期经历马超字孟起,扶

典韦死守辕门烈

三国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其忠勇赴义的经典桥段,尽管文学演绎成分较多,但基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可梳理出以下史实背景及相关延伸内容:

典韦死护曹操逃

三国典韦

典韦死护曹操逃:历史上壮烈忠勇的宛城之战 典韦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忠义著称。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宛城(今河南南阳),收降军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