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典韦死守辕门烈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5617次
历史人物 ► 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其忠勇赴义的经典桥段,尽管文学演绎成分较多,但基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可梳理出以下史实背景及相关延伸内容:

典韦死守辕门烈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始末

1. 时间与地点

典韦之死发生于建安二年(197年)宛城之战。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初降后复叛,趁夜袭营。典韦率亲兵死守曹操营门(辕门),掩护其撤退。

2. 典韦的职责

典韦时任曹操贴身宿卫(都尉),以膂力过人著称。《三国志》载其“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曾单手举起牙门旗,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

二、典韦的作战细节

1. 武器与战斗表现

典韦使用双戟(一说长刀)和十余支短戟作战。据《三国志》记载,他“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辄十余矛摧”,短戟投掷“所中无不应手倒者”。当武器损毁后,徒手格杀敌军,甚至提起两名敌兵作为武器。

2. 牺牲过程

典韦身被数十创,死前怒目大骂。张绣军因畏惧其勇猛,迟迟不敢近前,最终以乱箭射杀。其遗体因伤势过重“瞋目大骂而死”,死后敌军仍不敢轻易靠近。

三、历史与文学的差异

1. 《三国演义》的渲染

罗贯中在此事件基础上添加了“双铁戟被盗”“醉酒失兵器”等情节,强化戏剧冲突。正史仅载典韦“力战”而未提武器被盗。

2. 曹操的悔恨

正史记载曹操事后“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宛城之败使曹操痛失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典韦,成为其军事生涯的重大挫折。

四、战术与历史影响

1. 护卫战术的价值

典韦的牺牲为曹操争取了逃生时间,体现出古代亲卫“以命护主”的职责。此战后曹操加强宿卫制度,许褚继任其职。

2. 张绣的后续

张绣后再度投降曹操,被纳入曹魏阵营。典韦之死客观上促成曹操对降将采取更务实的怀柔政策。

五、典韦的历史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其“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后世常将其与许褚并称“曹魏双壁”,成为忠勇护卫的象征。考古发现的汉代辕门结构显示,此类防御战需直面狭窄通道的地形压力,典韦的战斗力更为凸显。

文章标签:典韦

上一篇:陈汤明犯强汉者 | 下一篇:贾南风乱政八王

刘禅:蜀汉后主的治国之难

三国刘禅

刘禅作为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其治国生涯始终处于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中,体现出亡国之君特有的历史困境。从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个人能力等多维度

黄忠:蜀汉神射手的后世赞誉

三国黄忠

黄忠作为蜀汉名将和“五虎上将”之一,其神射手形象在正史与民间传说中均享有极高赞誉。以下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历史地位与后世评

诸葛诞反司马氏

三国诸葛诞

诸葛诞反司马氏是三国后期曹魏政权内部一场重要的军事叛乱,发生于公元257—258年(魏甘露二年至三年),史称“寿春三叛”之最后一场。此次事件体现了曹

典韦死守辕门烈

三国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其忠勇赴义的经典桥段,尽管文学演绎成分较多,但基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可梳理出以下史实背景及相关延伸内容:

典韦死守辕门烈

三国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其忠勇赴义的经典桥段,尽管文学演绎成分较多,但基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可梳理出以下史实背景及相关延伸内容:

典韦死护曹操逃

三国典韦

典韦死护曹操逃:历史上壮烈忠勇的宛城之战 典韦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忠义著称。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宛城(今河南南阳),收降军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