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史可法死守扬州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19 | 阅读:1295次
历史人物 ► 史可法

史可法死守扬州是南明抗清斗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发生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作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扬州,最终城破殉国,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忠烈气节。

史可法死守扬州

一、背景与形势

1. 南明朝局腐朽:弘光政权内部党争激烈,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排挤史可法等主战派。江北四镇将领(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拥兵自重,难以协力抗清。

2. 清军南下势如破竹多铎率清军攻破徐州后,直逼扬州。史可法此前筹划的“联虏平寇”(联合清朝镇压农民军)策略失败,清军意图吞并江南。

二、守城部署

1. 军事准备:史可法收拢残兵约万人,加固城防,但兵力与清军(号称10万)悬殊。他拒绝了高杰旧部李成栋的援助(因李曾降清),导致战力进一步削弱。

2. 政治号召:发布《复多尔衮书》严拒劝降,并传檄四方请求援兵,但应者寥寥。仅有总兵刘肇基率4000人入城助守。

三、惨烈攻防

1. 清军围城:1645年4月18日,多铎完成对扬州的合围,动用红衣大炮轰击城墙。史可法分守西门,身先士卒。

2. 内部分裂:部分将领如李栖凤、胡尚友试图劫持史可法降清未果,带兵出逃,守军士气受挫。

3. 城破殉国:4月25日,清军攻破西北角城墙。史可法欲自刎被阻,后拒降而死。清军随后展开“扬州十日”杀。

四、历史意义

1. 精神象征:史可法的拒降成为南明抗清的标志性事件,与后来的江阴抗清、嘉定三屠并称。

2. 战略失误争议:后世有学者认为其过分依赖“正统”名分,未能灵活联合农民军(如大顺军余部),错失抗清合力。

3. 清廷态度乾隆时期将史可法列入《贰臣传》,但后期又追谥“忠正”,体现对汉族士大夫的笼络。

扩展知识

扬州的地理重要性:作为大运河枢纽,控制扬州可切断江南漕运,清军此举为后续攻占南京奠定基础。

文化遗产:今扬州梅花岭有史公祠,其衣冠冢镌刻“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楹联。

史料争议:关于史可法具体死因有自刎、乱军中等不同记载,《明史》与民间笔记存在差异。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宫廷内斗不断 | 下一篇:江南制造局建立

朱祐槟成化帝

明朝朱祐

朱祐槟是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第十三子,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生母为宸妃万氏(万贵妃)。他是明代宗室中的重要人物,其生平反映了成化时期皇

朱祁镇土木之变

明朝朱祁镇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失利,发生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场事变不仅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对明朝的边防政策和政治格

景德镇瓷器扬四海

明朝景德

景德镇瓷器扬四海 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其瓷器自唐宋以来便以精湛工艺和独特美学享誉全球。以下从历史脉络、工艺特色、国际影响及当代发展等方面展

努尔哈赤建后金国

明朝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是明代末期女真族统一与满洲崛起的关键事件,其过程融合了军事征服、政治改组和制度创新,对明清易代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

史可法扬州殉国

明朝史可法

史可法扬州殉国是南明抗清史上极具悲壮色彩的事件,发生于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深层原因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

史可法抗清殉国

明朝史可法

史可法抗清殉国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南明政权抵抗清军入侵的悲壮篇章。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人,崇祯元年(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