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起源与演变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04 | 阅读:6630次历史人物 ► 伏羲氏
《周易》的起源与演变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重要课题,其发展脉络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记载与学术考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远古起源与传说
1. 伏羲画卦说
传统认为《周易》的八卦符号源于上古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作,属原始占卜工具的符号化。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龟甲、骨片上刻有类似八卦的符号(如安徽凌家滩玉版),可能反映早期数占传统。
2. 数字卦的考古证据
商周时期甲骨、青铜器上常见“数字卦”(如六爻由数字六、七、八、九组成),表明《易经》卦象可能由数字占卜演化而来。张政烺等学者提出,西周后数字简化为阴阳爻(—/--),形成今本卦画。
二、商周之际的体系成形
1. 《连山》《归藏》与《周易》关系
《周礼》记载夏商周三代各有易书:《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已佚,1993年湖北王家台秦简出土疑似《归藏》残篇,内容多涉神话,与《周易》结构相似但卦序不同。
2. 周文王演《周易》
司马迁《史记》称周文王囚羑里时演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现代学者认为卦爻辞可能成于西周初年多人之手,融合了占筮记录和哲理格言,如“谦卦”爻辞体现周人“以德配天”思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化
1. 《易传》的形成
战国中后期儒家学者编撰《十翼》(《彖》《象》《系辞》等),将占卜文本提升为哲学体系。如《系辞》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赋予卦象宇宙生成论意义;《说卦》建构八卦与自然、人伦的象征关联。
2. 诸子学说的影响
道家、阴阳家思想渗入《易传》,如“太极生两仪”与老子“道生万物”说相通;五行学说与八卦的配合见于汉代,但战国时已有萌芽。
四、汉代以降的学术流变
1. 象数派鼎盛
西汉孟喜、京房创“卦气说”,将六十四卦配四时、二十四节气;东汉郑玄注《易》用“爻辰说”,纳卦爻入天文历法。
2. 王弼玄学改造
魏晋时期王弼以老庄解《易》,主张“得意忘象”,扭转汉儒繁琐象数传统,开启义理学派。宋代程颐、朱熹融合儒理,提出“理本体论”,影响元明清官方易学。
五、近现代的多元阐释
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呈现多维度拓展:
古史辨派对传统的质疑(如顾颉刚考辨卦爻辞中的历史故事);
出土文献的新发现(马王堆帛书《周易》异文、清华简《筮法》揭示战国占筮术);
跨文化比较(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与卦爻的对应性)。
《周易》的演变史本质是华夏文明对宇宙规律认知的不断重构,从巫术到哲学,再渗透至医学、兵法、艺术等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源性典籍”。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