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滂清名震朝堂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6139次历史人物 ► 李膺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清流派士人代表,以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闻名于世,其事迹主要见于《后汉书·党锢列传》。
一、政治立场与清流背景
范滂是东汉"党人"集团的核心成员,生活在桓、灵二帝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士大夫集团形成"清流",以道德操守对抗宦官"浊流"。范滂初任清诏使,按察冀州时"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所到之处"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二、主要事迹与政治斗争
1. 弹劾权贵:任光禄勋主事时,曾一次性弹劾刺史、二千石以上官员二十余人,尚书责备他弹劾过多,他以"农夫去草,嘉谷必茂"为喻,表明除恶务尽的态度。
2. 党锢之祸:第一次党锢之祸(166年)中被捕,在狱中遭受拷打仍坚贞不屈。获释后返乡时,汝南、南阳士民迎接他的车马达数千辆。
3. 二次殉难: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官府缉捕令到县,县令郭揖愿弃官与他同逃,范滂为保全家人主动投案,临刑前与母诀别,其母以"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激励,成为千古名句。
三、历史评价与精神遗产
1. 士人气节典范:《后汉书》评价"滂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后世将其与李膺、杜密并称"李杜范"。
2. 文化象征意义:宋代苏轼幼时听母亲读《范滂传》而立志效法,明清士人常以"范滂别母"为题作画赋诗。
3. 政治制度折射:其遭遇暴露了东汉察举制异化为门阀斗争工具的问题,党锢之祸加速了东汉的崩溃。
四、延伸知识
1. 与同时期名士关系:与张俭、岑晊等并称"八及",是被宦官重点打击的对象。
2. 地域政治特点:汝南地区在东汉末年是清流士人聚集地,形成特殊的地域政治集团。
3. 比较研究:学者常用范滂与西晋嵇康比较,二者皆以殉道方式完成士人精神塑造。
范滂之死标志着东汉士人抗争宦官专权的悲壮结局,其"以道抗势"的精神成为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永恒坐标。唐代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清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的形成,都可追溯至这类东汉党人的精神传统。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