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刘备托孤白帝城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5 | 阅读:7092次
历史人物 ► 刘备

刘备托孤白帝城三国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在章武三年(223年)夷陵之战后。当时刘备率军伐吴惨败,退守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一带),病重之际召诸葛亮等重臣嘱托后事。此事件体现了蜀汉政权交接的关键转折,也是蜀吴关系从对抗转向缓和的契机。

刘备托孤白帝城

以下从历史背景、核心过程及后续影响展开分析:

1. 历史背景

- 夷陵之战(222年)中,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兵伐吴,遭陆逊火攻惨败,蜀军损失数万,《三国志》记载"仅以身免"。

- 退守白帝城后,刘备改鱼复县为永安,在此驻守半年余。此时蜀汉面临三大危机:精锐部队折损、南中地区叛乱、曹魏虎视眈眈。

2. 托孤具体内容

- 《三国志·诸葛亮传》详细记载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著名遗诏。现代学者考证认为,"自取"应理解为允许诸葛亮"自建天子旗号"而非取代刘禅

- 同时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与诸葛亮形成政治制衡。考古发现的《李严碑》证实其当时实际掌控着江州(今重庆)防务。

3. 政治设计深层考量

- 白帝托孤事实上确立了诸葛亮"开府治事"的合法性,为后来丞相府与益州牧府"两府"并立奠定基础。

- 刘备临终前特意召见尚书令李严,将部分兵权分解,这种权力架构避免了权臣专政风险,体现了成熟的制度设计。

4. 后续历史影响

- 诸葛亮随即派遣邓芝使吴,重建孙刘联盟,蜀吴恢复"中分天下"的盟约。

- 白帝城此后成为蜀汉东部军事重镇,考古发现显示其城墙防御体系在托孤后得到大规模扩建。

- 托孤事件催生《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历史背景,也成为后世君臣相得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华阳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尚有"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等对刘禅的私下评价,显示其真实态度可能比公开表态更为复杂。现代史学家田余庆指出,白帝托孤实质是通过"非常之举行非常之权",在法统危机中完成了政权平稳过渡。

文章标签:

上一篇:郑吉首任西域都护 | 下一篇:庾亮专权激苏峻叛

陶谦三让徐州牧

三国陶谦

陶谦"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但历史真实情况与小说描写存在差异。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可梳理出以下关键信息:历史背景与事件脉络1. 东

刘备三让徐州牧

三国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1.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

三国张飞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但历史上确有相关事件的影子。以下是结合《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和扩展: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

火烧赤壁破曹军

三国夷陵之战

208年,曹操率20余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投降后,曹操继续东进,试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联军。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联合刘备抗曹。 周瑜率

刘备三让徐州牧

三国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1.

刘备进川夺巴蜀

三国刘备

刘备进川夺取巴蜀是三国时期的关键战略行动,奠定了蜀汉政权的根基。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与地方势力整合,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