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郑玄融通今古文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9 | 阅读:3040次
历史人物 ► 周礼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家,是中国古代经学史上融通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与整合,尤其在调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对立方面成就卓著。

郑玄融通今古文

一、今古文经学的对立背景

1. 今文经学:西汉时盛行的官方学派,以隶书书写,注重阐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与政治结合紧密,但逐渐流于谶纬附会。

2. 古文经学:西汉后期兴起,以先秦古文字书写,强调训诂考据,注重文本的原始意义,但缺乏官方支持。两派长期争论经典真伪、解释方法乃至政治立场。

二、郑玄的融通方法与成就

1. 兼采两家之长:郑玄打破门户之见,既继承古文经学的文本考据传统(如《毛诗》《周礼》),又吸收今文经学的义理阐释(如《公羊传》),形成“以古学为宗,兼采今学”的注释风格。

2. 注释体系的创新:他的《三礼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以古文经为本,但引入今文经的礼制观点,系统整合了汉代礼学。

3. 方突破:运用“互证”技术,以《周礼》为纲,联系其他经典,解决今古文矛盾。例如在《毛诗笺》中,既尊重古文《毛传》,又采纳今文《韩诗》之说。

三、学术影响与历史意义

1. 结束学派纷争:郑玄的注释被后世视为权威,唐代《五经正义》多取其说,今古文之争逐渐平息。

2. 奠定经学范式:其训诂与义理结合的方法影响深远,成为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先导。

3. 文化传承作用:通过注释保存了大量先秦两汉的文献和思想,如《论语注》虽佚,但后世辑佚可见其融合今古的痕迹。

扩展知识

谶纬的批判:郑玄虽曾习今文谶纬,但后期更重实证,推动经学向理性化发展。

教育贡献:晚年讲学于北海,弟子数千,促进了儒家经典的民间传播。

局限之处:部分注释因调和过度被后世诟病,如王肃曾抨击其“杂糅”。

郑玄的学术实践体现了汉代经学“求同存异”的智慧,其融通精神对后世中国学术的兼容性传统具有深远启示。

文章标签:古文

上一篇:设置郡县制度 | 下一篇: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

张角发动太平道起义

汉朝张角

张角发动太平道起义是中国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也是早期道教组织参与社会运动的典型事件。这场起义因头缠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西域都护府初设立

汉朝霍去病

西域都护府是西汉王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初设于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标志着中原王朝对西域正式行使管辖权的开始。其设立背景、职

郑玄融通今古文

汉朝周礼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家,是中国古代经学史上融通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与整合,尤其在

郅都苍鹰震诸侯

汉朝郅都

“郅都苍鹰震诸侯”这一典故源自西汉时期著名酷吏郅都的执政风格,其事迹主要见于《史记·酷吏列传》。以下从历史背景、个人特质、施政措施及历史影响等

郑玄融通今古文

汉朝周礼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家,是中国古代经学史上融通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与整合,尤其在

墙盘铭文颂先祖

西周周礼

墙盘是西周中期著名的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器内底部铸有284字长篇铭文,是迄今发现的西周铭文中最长的之一。铭文内容为微氏家族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