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9 | 阅读:2505次历史人物 ► 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记载的著名历史事件,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胸襟和诸葛亮择主而事的谨慎态度。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等史料,这一事件的核心史实与深层意义可归纳如下:
一、背景与动机
1. 刘备的困境:建安六年(201年)刘备投奔刘表后,虽驻守新野却无稳固根基,迫切需要战略型人才。司马徽(水镜先生)曾向其推荐"卧龙"诸葛亮,指出"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襄阳记》)。
2. 诸葛亮的准备: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并非单纯避世,而是通过结交庞德公、黄承彦等荆襄名士,深入研究天下大势,史载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展现出宏大的政治抱负。
二、三顾过程考辨
1. 时间推断: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及《资治通鉴》系年,应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曾主动求见刘备,但学界多认为此说与《出师表》自述矛盾,可能为北方误传。
2. 地点细节:隆中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实为刘表势力范围。诸葛亮的"草庐"并非简陋茅屋,而是拥有田产、仆僮的士族庄园,其姊嫁入庞氏家族,显示其社会地位。
三、政治与文化意义
1. 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以左将军身份三次拜访27岁的布衣诸葛亮,打破汉代"察举制"常规,开创了乱世中"双向选择"的新型君臣模式。
2. 《隆中对》的战略价值:诸葛亮提出的"跨有荆益""联吴抗曹"方略,虽因关羽失荆州未能完全实现,但为蜀汉政权奠定了理论基础。陈寿评价"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
3. 文化符号的形成:宋代以降,"三顾茅庐"成为重视人才的文化意象。王安石《诸葛武侯》诗曰"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暗含对其知遇之恩的感慨。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特别强调刘备"能以诚待下"的特质。
四、历史争议与延伸
1. 部分学者质疑"三顾"次数为文学夸张,但《诸葛亮集》所载《出师表》明确提及,应属可信。
2. 现古发现襄阳古隆中遗址存有明代"草庐碑",清代"三顾门"等遗迹,虽非汉代原物,却证明后世对此事的纪念传承。
这一事件超越单纯的君臣相遇,深刻反映了汉末土人阶层政治参与方式的转变,以及军阀对智囊的绝对需求。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总结的"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恰是对这段历史的哲学升华。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