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设立市舶司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8130次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设立市舶司的史实考述
1. 设立背景与时间
唐朝(618—907年)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于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在广州首次设立市舶司,部分学者推测具体时间可能在开元二年(714年)。这一机构是古代中国首个专管海外贸易的官方组织,反映了唐朝对南海贸易的重视。
2. 职能与运作
税收征管:市舶司负责对进口货物征收“舶脚”(关税),税率约为10%-30%,同时抽取珍稀货物作为宫廷贡品(“进奉”)。
贸易管控:监督外商船舶的登记、货物查验,防止。唐代《唐律疏议》中已规定外商交易需经官方许可。
外交辅助:接待海外使团,如阿拉伯、波斯商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3. 选址与经济意义
广州因其毗邻南海的地理优势成为核心港口,扬州、泉州随后亦设类似机构。据《新唐书》记载,广州港年入港外商船舶达四千余艘,贸易商品包括香料、象牙、琉璃等,中国则出口丝绸、瓷器。
4. 与宋代的承继关系
唐代市舶司为宋代体系化市舶制度奠定基础。宋代扩展至杭州、明州(今宁波),并出台《元丰市舶条》,进一步细化管理。
5. 存在的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唐代市舶司职能尚未完全制度化,其名称为后世史书追记(如《册府元龟》),实际可能以“押蕃舶使”等临时官职运作。
6. 国际影响
唐朝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阿拉伯商人定居广州,形成“蕃坊”,波斯人阿曼写的《中国见闻录》提及市舶官员的稽查流程。
唐朝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从自发转向国家主导,其管理理念影响了后世千年的对外贸易模式。
文章标签: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