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3030次
历史人物 ► 来护儿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是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对外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筹备,至大业十年(614年)结束,共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消耗了隋朝大量国力,成为隋末民变爆发的诱因之一。以下依据史料展开分析: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

一、战争背景

1. 高句丽的战略地位

高句丽自汉末以来长期占据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对中原王朝时叛时附。隋文帝时期曾因高句丽联合突厥而发兵征讨(598年),但因后勤不继撤军。隋炀帝继位后,高句丽拒不入朝纳贡,且修筑"千里长城"防御体系,触动隋朝"天朝秩序"的政治神经。

2. 隋炀帝的政治动机

树立个人权威:继位初期需通过对外武功巩固统治

转移内部矛盾:大运河工程与营建东都导致民怨沸腾

地缘安全考虑:防止高句丽与突厥形成战略联盟

二、三次东征经过

第一次(612年)

动用113万军队,分24军从涿郡出发。水陆并进中:

陆军:于萨水(今清川江)遭伏击,30万先锋军仅2700人逃回

来护儿舰队一度攻至平壤城下,因孤军深入惨败

战损超30万人,物资损失殆尽,《资治通鉴》载"九军并陷,将士奔还者不过数千人"。

第二次(613年)

减少至60万兵力,采用堡垒推进战术:

宇文述在辽水西岸筑"辽东城"为据点

杨玄感在发动兵变,迫使撤军

高句丽乘势追击,隋军辎重尽失

第三次(614年)

象征性进攻:

来护儿攻至卑沙城(今大连)

高句丽王高元遣使请降,但拒赴长安朝见

此时全国已爆发农民起义,隋军无力再战

三、失败原因分析

1. 后勤灾难

征发民夫超200万,每名士兵需3名民夫运输

山东、河北成为主要征调地,《隋书》载"百姓困穷,财力俱竭"

运输途中"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2. 战术失误

轻视高句丽坚壁清野战术

水陆两军缺乏协同

辽东特殊气候被忽视(雨季道路泥泞)

3. 民族矛盾激化

强制征发靺鞨、契丹等部族从军

涿郡、东莱等地连续三年承担军需任务

四、历史影响

1. 对隋朝

耗费粮食3000万石以上,财政崩溃

山东起义揭开隋末民变序幕(611年)

关陇贵族集团离心(杨玄感之变反映统治阶层分裂)

2. 对高句丽

虽暂保独立,但国力严重受损

唐太宗时期灭高句丽埋下伏笔

半岛三国格局加速重组(新罗趁机扩张)

3. 制度层面

暴露府兵制远程作战缺陷

促使唐朝改革军事后勤体系(建立永丰仓等转运系统)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东征导致"百姓失业,官尸相望于野"。唐太宗评其"竭中国之力以事远夷,非长久之策"。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更成为古代中国过度扩张的经典反面案例。唐朝建立后吸取教训,实行"羁縻政策"与有限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在668年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

文章标签:高句丽

上一篇:南齐竟陵八友文会 | 下一篇:唐朝设立市舶司

裴蕴清理户籍

隋朝

裴蕴是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在隋炀帝时期(605—618年)担任民部尚书,主持了一项重要的户籍清理工作,史称“大索貌阅”。这项政策是隋朝加强中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

隋朝来护儿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是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对外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筹备,至大业十年(614年)结束,共发动三次大规模

隋朝正式灭亡

隋朝王薄

隋朝正式灭亡于公元618年,标志性事件为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扬州)被叛军缢杀,随后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其灭亡原因可从多重角度分析:一、统治集

杨广夺嫡继位

隋朝杨广

杨广(569—618年),即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其夺嫡继位的过程充满政治权谋与争议,深刻影响了隋朝的命运。以下是依据史实对其夺嫡过程的详细分析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

隋朝来护儿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是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对外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筹备,至大业十年(614年)结束,共发动三次大规模

来护儿水军东征

隋朝来护儿

来护儿是隋朝著名将领,出身于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期因军功累迁至右翊卫大将军。关于"来护儿水军东征"的历史事件,主要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