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祢衡击鼓骂曹操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0 | 阅读:6552次
历史人物 ► 曹操

祢衡击鼓骂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文人傲骨与权臣专制的激烈冲突。这一事件在《后汉书·文苑传》和《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均有记载,核心情节如下:

祢衡击鼓骂曹操

事件背景

祢衡(173-198)是汉末著名辞赋家,性格刚傲。建安初年,曹操掌权后招揽人才,孔融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但祢衡蔑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称病拒召,并多次公开辱骂曹操。

击鼓辱曹的经过

1. 故意羞辱的任命

曹操为折辱祢衡,强征其任鼓吏(仪式中敲鼓的贱职)。在元旦朝会时,曹操命鼓吏更衣表演,祢衡竟当众脱下旧衣,而立(汉代鼓吏有专门的"岑牟单绞"服饰),后慢条斯理换上新鼓吏服,被视作对曹操的公开挑衅。

2. 《渔阳掺挝》的隐喻

祢衡演奏的鼓曲《渔阳掺挝》含有深意。此曲源自东汉彭宠叛乱典故,暗讽曹操专权。据《文士传》记载,其鼓声"音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现场官员为之动容。

3. 当廷斥骂

曹操怒斥祢衡无礼,祢衡反唇相讥:"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更痛骂曹操"不识贤愚""不读诗书""常怀篡逆"。

后续影响

1. 曹操因忌惮祢衡名士身份未直接处死,将其遣送至刘表处,最终祢衡因类似行为被黄祖所杀,时年26岁。

2. 此事成为后世文人抗争强权的象征,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祢衡耻逐屠沽儿"即用此典。

3. 裴松之注指出曹操此举实为"借刀",暴露其不能容人的性格缺陷。

历史争议点

1. 细节可能系后世夸张,《后汉书》仅记载"先解衵衣"(贴身内衣)。

2. 当代学者田余庆认为,此事反映曹操对名士集团既利用又打压的矛盾态度。

3. 祢衡《鹦鹉赋》中"闭以雕笼,剪其翅羽"等句,被钱钟书认为是其政治处境的文学投射。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汉末士人与权臣的对抗,更折射出建安时期"名士"与"权术"的复杂博弈。祢衡用极端行为维护的士人气节,与曹操实用主义的用人政策,构成中国政治文化中永恒的矛盾命题。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灵帝设鸿都门学 | 下一篇:晋武帝颁占田制

诸葛亮星陨五丈原

三国诸葛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时年54岁。这一事件标志着蜀汉由战略进攻转入

陈宫白门楼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白门楼赴死是《三国演义》中基于历史事件演绎的情节,其核心史实源自《三国志》及相关史料。以下是结合史实的详细分析:1. 历史背景与陈宫其人 陈宫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陆逊在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中击败刘备的关键战术。这一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下: 一、历史背景1. 关羽之死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

三国周瑜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但细节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有所不同。以下是基于史

曹操病逝洛阳城

三国曹操

曹操病逝于洛阳城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日,标志着三国时代关键人物的离世。作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死亡引发了一系

曹操起兵讨董卓

三国曹操

曹操起兵讨董卓是东汉末年重要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早期军阀割据的形成过程。以下依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详述事件始末及相关背景:1. 历史背景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