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4 | 阅读:4646次
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陆逊在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中击败刘备的关键战术。这一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下: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一、历史背景

1. 关羽之死与刘备伐吴:公元219年,孙权联合曹操袭杀关羽,夺取荆州。221年刘备称帝后,以为关羽为名,亲率数万大军东征孙权。

2. 双方兵力对比:刘备军约5-8万,连营数百里;陆逊统帅的吴军约5万,初期采取守势。

3. 地理环境:战场位于长江三峡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一线,山林密布,夏季炎热干燥。

二、战役过程

1. 僵持阶段:陆逊主动后撤至猇亭,利用地形筑垒防御,与蜀军对峙数月。刘备为求速战,将兵力分散驻扎于从巫峡至夷陵的数百里山林中,以木栅相连。

2. 火攻决策:陆逊观察到蜀军营寨多为木制,且当地夏季东南风盛行。222年闰六月,吴军以小股部队试探性进攻后,选择风向有利时机实施火攻。

3. 火攻实施:吴军士卒持茅草火把顺风纵火,点燃蜀军四十余屯。火势借助山林迅速蔓延,形成"火烧连营"的态势。

三、战术细节考证

1. "七百里"考辨:《三国志》记载蜀军"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但现证认为实际战线约200-300里,可能包含后勤线路。

2. 火攻规模:并非一次性焚烧七百里,而是通过多点火攻瓦解蜀军防线核心区域(约数十里)。

3. 配合战术:火攻同时,朱然韩当等将领分路截击,潘璋断后,形成立体打击。

四、历史影响

1. 蜀汉衰颓:蜀军损失数万,物资尽毁,导致国力大损。刘备败退白帝城,次年病逝。

2. 三国格局固化:此战奠定吴蜀以巫山为界的格局,后诸葛亮重启联吴政策。

3. 军事典范: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后发制人的经典案例,体现《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思想。

五、延伸知识

1. 气候因素:宜昌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超30℃,湿度低,极易引发山火。

2. 陆逊其人:时年39岁,此前并无大战经验,此战展现其沉稳性格和战术天赋。

3. 文献记载差异:《三国志·吴书》强调火攻,《华阳国志》则记载蜀军多因溃散溺毙。

此战充分体现冷兵器时代环境因素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也是陆逊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战后吴蜀重新联盟,共同对抗曹魏,形成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局面。

文章标签:

上一篇:班固续写汉书 | 下一篇:门阀政治鼎盛

陈宫白门楼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白门楼赴死是《三国演义》中基于历史事件演绎的情节,其核心史实源自《三国志》及相关史料。以下是结合史实的详细分析:1. 历史背景与陈宫其人 陈宫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陆逊在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中击败刘备的关键战术。这一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下: 一、历史背景1. 关羽之死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

三国周瑜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但细节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有所不同。以下是基于史

曹操病逝洛阳城

三国曹操

曹操病逝于洛阳城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日,标志着三国时代关键人物的离世。作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死亡引发了一系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陆逊在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中击败刘备的关键战术。这一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下: 一、历史背景1. 关羽之死

陆逊火烧连营破蜀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破蜀是三国时期东吴抗击蜀汉的重要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此战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而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攻势,最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