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江东霸主,东吴开国皇帝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6 | 阅读:7877次历史人物 ► 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孙坚次子、孙策之弟,他在兄长孙策遇刺后继掌江东基业,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最终于229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史称东吴),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格局。以下是关于孙权的主要史实及相关扩展:
一、继承江东基业
孙策在200年遇刺身亡前,将权力移交19岁的孙权,嘱其"举贤任能,各尽其心"。孙权初期面临内部不稳(如庐江太守李术反叛)和外部威胁(曹操南下),但依靠张昭、周瑜等辅佐稳定局势。他通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如鲁肃、诸葛瑾),吸纳北方南迁士族,奠定了江东政权的人才基础。
二、联刘抗曹与赤壁之战
208年,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孙权在鲁肃、周瑜推动下做出战略抉择:
联合刘备集团,形成5万联军对抗曹操20余万大军
周瑜采用火攻战术,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大破曹军
此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孙权获荆州东部(江夏、南郡),势力向长江中游扩张
三、审时度势的外交策略
孙权的外交极具灵活性:
1. 前期联刘:借南郡给刘备(210年),共抗曹操
2. 袭取荆州:219年趁关羽北伐时派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全境,导致吴蜀联盟破裂
3. 后期联魏:夷陵之战(222年)后为防蜀汉报复,向曹丕称臣,受封吴王
4. 自立称帝: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年号黄龙,后迁都建业(今南京)
四、开发江南的治绩
1. 经济措施:
- 推行屯田制,设典农校尉管理民屯
- 开发太湖流域,推广牛耕和铁制农具
- 派卫温、诸葛直航海抵达夷洲(台湾),首次实现大陆对台官方管辖
2. 民族政策:
- 对山越采取"强者为兵,羸者补户"政策,十年间收编十余万人
- 设立广州(264年),加强对岭南统治
3. 文化建设:
- 设立国学,首创南京太学制度
- 主持编撰《吴书》,开创官方修史传统
五、晚年统治危机
1. 继承人问题:制造"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党争导致陆逊等重臣受牵连
2. 猜忌大臣:采用"校事"制度监察百官,吕壹等酷吏滥用权力引发朝局动荡
3. 军事失利:234年合肥新城之战被满宠击退,241年后多次北伐均未突破曹魏防线
六、历史评价
陈寿评其"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但也指出晚年"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其统治形成"侨旧合流"的政治格局,推动江南经济文化首次大规模开发,为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奠定基础。其建立的"建业都城"成为南京六朝古都的开端,海上开拓则为后世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经验。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刘安与淮南子传世 | 下一篇:司马家族中的名将司马懿